更新时间:2008-03-23

顾城别恋:刘天赐编剧

大學有一節勞動課,大家都去拔草,像玩一樣的唧唧喳喳的拔草,我牛仔褲兜里別著一本書《英兒》,是顧城寫的,拔草,看小說,完全不記得大家在談笑些什么,在那本書的前言里我知道原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尋找光明』和『你看云的時候很近,看我的時候很遠』是顧城寫的。

由此上溯個五六年,在廣播里聽到激流島顧城利斧殺妻后自殺的新聞,那時候,朦朧詩方興未艾。
由此下推個兩三年,在南方周末上看到李英的訪談,她如何做劉湛秋(當時的《詩刊》主編)的情人,后來和顧城謝燁在島上一起過三人生活。再后來,她改名麥琪,寫了一本小說

上周末我到碟店去找《六樓后座》,沒找到,順便買了《顧城別戀》(the Poemt),封套上介紹,原片+花絮+特別收錄,特別收錄是陶杰旁白及主持的一個顧城的紀錄片,可惜,我上當了,這個碟連聲道都不能選,更無論特別收錄了。
編劇是劉天賜,劇本還可以,但是,我到了這個歲數,越來越受不了在電影里吟詩,吟『山下一群鵝,噓聲趕落河』這樣的,我還能接受,用詩句取代對白來泡妞抒情,我就要起雞皮疙瘩啦。
這部電影里就有很多這樣的場面,倆人對話,不說人話,用朦朧詩做對白。

據我自己的回憶,裝扮之后的演員都和真人很像,馮德倫演的顧城,很不錯,能完整的詮釋出那種瘋癲內向敏感的氣質,演李英的,很PP,而且還獻身脫光光(這也是這部電影里很美的鏡頭之一),后來等到字幕出,才知道是個日本演員,演謝燁的MM也很PP,總之三個主要演員都不錯。音樂也很浪漫抒情,像是一個詩人傳記片的調調。

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顧城之父顧工是詩人,顧城從小就會寫詩,后來寫朦朧詩,寫出了名堂,但也寫入了絕路,他獲邀到德國講學,后來買下澳洲附近的一個島,建立詩人想象中的女兒國、伊甸園,然后就閉門作詩或者草地上看日出日落,海灘去漫步,顧城還在家里養了很多雞,雷米(這也是顧城小說里的人物,現實中是她妻子 謝燁)做春卷到唐人市場賣來幫補家計,日子越過越慘淡。顧城越來越瘋癲。

李英是北大中文的學生,學生時代就很仰慕顧城,和他們夫婦都有交往,后來雷米邀請李英到島上小住,三人一起度過了許多光陰,顧城享受著兩個女人的肉體和靈魂。

三人的怪異組合令當地人也說東道西,鄰居又投訴他養雞超過12只,浪漫的詩人面對現實的生活,顧城日益煩惱。
有一天,警局來人查他養的雞,顧城將超過法定數目的雞斬首,將血淋淋的雞頭仍在警察面前,那是第一次的血腥。

李英走了,迫于生活顧城再度接受德國漢學會的基金赴德講學,在德國時,他思念李英,于是又回到島上,雷米終于不堪忍受,提出離婚。

他們到島上居住時,有了自己的孩子杉木兒--這個小孩兒是天下最可憐的小孩兒,有這樣一個瘋瘋癲癲的父親,甚至顧城嫉妒雷米給兒子的愛,雷米只能愛他一個人,像母親一樣照顧他一個人。

雷米提出離婚,顧城崩潰,奮斧殺妻后自殺!
我看的那段八卦里記載,救護隊趕到時,顧城有一息尚存,能夠救活,但他要求先救謝燁,終于謝燁也沒救活,他自己也死去。

電影常常閃回六十年代顧工被批斗、抄家的場景,試圖用弗洛伊德的『童年影響一生』理論來解釋顧城的瘋癲。
事實上,詩人氣質的人,大都有懼怕凡俗的情結,詩是一種脫俗的東西,但詩人不該以身殉之,顧城這種瘋癲和精神分裂是羅素所描述的典型的『自戀狂式的過度自我關照』,一個人如果過于關注自己內心世界,天天想著靈魂的事兒,就難免會瘋狂。但完全不思索自己,思索人生,對人生之風景與精神世界之樂趣視而不見的瞎忙又與畜生何異?
失敗的藝術家是人類精神世界中戰役的犧牲品,藝術的殉葬品,詩人再牛B也不能牛B到覺得自己竟然可以自殺的程度。

用馬克思主義革命文藝理論來說:藝術不能脫離群眾,要為工農兵服務。如果源自凡俗之生活,大概不會走向絕路。


電影結尾處字幕緩緩升起,鳴謝了一大堆人,其中有顧城的姐姐和父親,并附以說明:本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有些地方做了藝術加工.

顾城别恋顧城別戀(1998)

又名:The Poet / 詩人の恋

上映日期:1998-09-18(香港)片长:110分钟

主演:冯德伦 李绮虹 森野文子 张同祖 李志聪 Kai-Yang  

导演:陈丽英 编剧:刘天赐 Tin-Chi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