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700多部电影,但2012年的法国电影《登堂入室》却让我第一次有了想写长影评的冲动。不得不说看完这个电影后的心情不仅仅是震撼那么简单,如果前半程节奏还很轻松幽默,但电影的后半部分以及它平淡却极其有力的结尾却格外引人深思。

吉尔曼是名法文老师,他熟知一切文学作品和巨擘,顺手拈来的一段段写作理论让人不知不觉为他所沉迷,就像克劳德每次听完他醍醐灌顶的讲解过后都要称其为大师一样。可他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悲哀,一心想成为作家的他却在只写过一部不出名、不能与其心中的“大师”作品相提并论的小说过后成为一所学校的普通教书匠,终日在批改一届比一届糟糕的学生写得文法不通更无文采可言的文章中度日,年华逐渐老去。

直至有一天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他遇见了克劳德。克劳德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吸引了吉尔曼,他从刚开始的怀疑和不解,到深深地为其所创造的故事而陷入其中,这在导演的安排下其实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当他为了使克劳德留在拉斐尔的家中继续创作小说,而偷偷地复印数学考卷的时候就知道,他沦陷了,从此刻起他对克劳德的全力投入就注定了他结尾终将丧失掉一切。而当克劳德怂恿拉斐尔写投诉信的时候,他身为小说情节的一份子甚至也没有去阻拦。当吉尔曼的妻子为了能让他开心,在自己的艺术展览上请来了拉斐尔夫妇时,我意识到小说的情节已经完全介入到他们的生活,甚至和现实融为一体了。

当读到拉斐尔因看到克劳德与其母亲深情拥吻而上吊自杀时,吉尔曼冲出了教室诚惶诚恐地要确认拉斐尔是否还活着,当电影进入到这个高潮的时候,吉尔曼的领悟来得有些太迟了,他再也无法从这个小说中真正抽身。他看着克劳德,如此惜才地一步步引领着他写作,就像看着当初的自己,甚至有种父亲对于儿子的爱,生怕这根天赋异禀的好苗子像他自己一样浪费一生毫无成就。起初他纯粹地只是想指导克劳德去把这篇小说写得跌宕离奇惊心动魄,但最后才意识到小说一件件都变成了克劳德为创作去实践的现实。

影片的结尾也是我没有料想到的,克劳德为了寻找小说的结尾来到了克劳德的家里和珍娜的一袭对话,就像当初他走进埃丝特的心一样,他又开始走入另一个家庭的生活,只不过这次变成了他的恩师的家。

其实克劳德的背景设定很俗套:母亲远走,父亲生病。这种安排似乎一开始就暗示了他对于埃斯特、珍娜这些和母亲年龄相仿的人有种独特的青睐。我们可以称之为俄狄浦斯情节。影片中多次给克劳德深邃的目光特写,在听老师传授以写作技巧时,它是那么地空洞想要吸纳一切可以用于创作的东西;而当在他站在拉斐尔家的楼梯后面、房间的阴暗处去偷窥和走入这个家庭的时候,他的目光又是那么深邃甚至恐怖。

埃丝特最开始从对克劳德的排斥,到自己儿子拿到A+时对克劳德的不讨厌,再到那个平淡无奇的周六,克劳德说起了自己可怜的身世博得了她的同情甚至敞开了心扉。人到中年,为了现实生活一再妥协,甚至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何出发,她想读建筑的理想,想做设计师的愿望,甚至只是把阳台改造重新装修家里的小小想法都要在现实面前低头和放下。所以当她看到克劳德为她写的那首小诗,只是“纵然光着脚,雨水也无法跳舞”一句就彻底虏获了她的干枯已久的心灵。当然故事的最后,她还是要回归家庭,怎么可能和一个孩子私奔。只是她和珍娜都代表了太多太多的中年女性对生活激情的丧失,一次次努力过后的徒劳,理想的不断破灭,对家庭生活束缚的一再妥协。这也许是女人之为女人最深沉的悲哀和不幸。就像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一个努力与时代和封建抗争的知识女性,先是沦为生活的奴隶,而最后的下场又叫人扼腕。

影片结尾失去了妻子和工作的吉尔曼颓废地坐在长椅上,不戴眼镜的他让人有些认不出,颓唐的样子让人怜惜。他俩还在对于远方正在吵架的妇女猜测她们的身份,编造着自己脑中的故事,只不过一个人表情如此蓦然无奈,另一个人——克劳德却依然精力充沛,时刻走入另一个家庭的生活,写出一个新的故事,他的笑还是那么纯粹,充满了猎奇的色彩。

进入一个人的生活也许很容易,但你永远无法知道你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有人走入你的生活,永远不要入戏太深。就像青峰词里写的那样,“当时奋不顾身伸出我的手,看见了轮廓就当作宇宙”后来才发现我们只是彼此的过客,甚至只是彼此脑中虚构的人物罢了。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2012)

又名:偷恋隔篱妈(港) / 在屋内 / 一家之主 / 一屋之主 / In The House

上映日期:2012-10-10(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胡安·梅约加 Juan Mayorga/弗朗索瓦·欧容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