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校文学老师热尔曼给学生布置了一堂周记,要求如实记录周末见闻。有个学生克劳德的文章让他眼前一亮---他是个安静的观察者,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以辅导数学题为名在周末潜入同学拉法的家中,观察他家的一切。从此热尔曼开始刻意指导他,培养他,不断让他潜入拉法家中,不断交上新的作品。法国电影《登堂入室》讲的就是这个别开生面的写作课的故事,而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在不知不觉之中,也给我们这些观影者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写作课。

首先是避免人物千篇一律。电影一开头,校长就宣布所有的学生必须穿上统一的校服,热尔曼马上表现得很反感;他批阅的作文几乎都是一张面孔,所以看到克劳德的文章才会眼前一亮;热尔曼夫人珍娜的画廊所有者是对双胞胎,她们俩缺乏个性,无法欣赏画廊艺术---正如她们自己,乏味到外人永远无法区分她们;与之对应的是拉法一家,虽然父子两人都叫拉法,一个内敛一个张扬。人物是小说的基石,而好的小说需要不同个性的人物角色,抄袭别人固然是作者的禁区,抄袭自己也同样是原罪。

人物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够毫无关联。电影里的两个拉法虽有不同,却有着内在相同之处:都喜欢打篮球、喜欢同一支球队、内心都有压抑的感情、甚至都想要去烧车;画廊的故事和写作的故事是两头走,两边的人物却在影片中产生了两次交集;热尔曼教克劳德写作,送他书,也教小拉法,也送他书;影片演到底,拉法家庭的故事就是热尔曼自己的写照,热尔曼引着克劳德不断进入拉法家里,却也把自己家门敞开给他。

为什么热尔曼和克劳德这两个写作者会把自己也变成故事中的一员?那是因为他们对这个故事爱得太深,全情投入,以致忘掉自己其实是个局外人。好的小说写作者不会排斥自己的人物,反而会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创作。曹雪芹写《红楼梦》,写的就是自己家的影子;张大春写《城邦暴力团》,把自己一家子都写进去,到底是真是假,恐怕他自己都说不清。回到电影里,热尔曼为了让克劳德继续写下去,不惜违反校规,偷出数学试卷让克劳德交给拉法---只有拉法拿高分才能证明克劳德有继续进入拉法家中的必要---他就是太爱这个故事了。

可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两个人险些把自己毁了----那是因为对人物爱之过深的缘故。克劳德写着写着爱上了拉法家的女主人,最终使自己和小拉法决裂;热尔曼恨铁不成钢,嫌克劳德写得不好想拉他一把,不惜当众让小拉法念自己的作文,好让人物之间多点矛盾波澜,结果为此小拉法怀恨在心,最终举报热尔曼老师偷了数学试卷----好比许多作家写小说写到茶饭不思形销骨立甚至倾家荡产。所幸这里的作者有两个人,他们左右互搏才让这个故事好歹有了个结局。

说到结局,等到克劳德爱上女主人后已经不能超脱,无法继续冷静书写,只好想着如何收尾。热尔曼建议他来一个大团圆式的好结局,克劳德很不屑,反过来提出了四个有缺憾的结尾。中国在《红楼梦》之前一直没有特别好的小说,原因就在于过分强调大团圆结局。西方文学作品从古希腊开始就被人一路铭记,那是他们用悲剧开了一个好头。

克劳德所想的结局比老师热尔曼更好,也许是因为克劳德没有太多的学究气。记得影片里热尔曼煞有其事地分析着学生的写法:是滑稽讽刺风格还是现实主义、为什么要用现在时态、要记得为谁写作,等等等等。他还给了克劳德一大堆狄更斯、福楼拜等人的作品,大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希腊悲剧和伊斯兰苏丹。其实克劳德什么理论都不知道,这就是他写作的方法。有人开玩笑说好的小说家从来不看小说,话虽极端也有一定道理。过分学究和理论化,正是热尔曼掉了一辈子书袋,却成不了作家的原因。恰恰相反,他在年轻时写的书最后被他的学生称赞为好的作品,也许那个时候的他也和克劳德一样,只是拿才情在写作吧。

最后谈谈题目,好的小说一定要时时切题。正如这部电影一样,“登堂入室”既是讲的克劳德在热尔曼引导下在文学世界登堂入室,也暗合了他的写作方法---起先是登了拉法家的大堂,随着故事的深入进入了他家的卧室。正如他一开始只是小拉法的同学,后来渐渐成了他们家的朋友,再后来还和女主人发生情愫。弗朗索瓦-欧容用他的叙事方式告诉我们,不管明线暗线,写作必须时时切题。那么我就接受他的教诲,一路点着这篇文章的题目讲完了这部电影。

2013年6月15日《信息时报》,发表时有删节。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2012)

又名:偷恋隔篱妈(港) / 在屋内 / 一家之主 / 一屋之主 / In The House

上映日期:2012-10-10(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胡安·梅约加 Juan Mayorga/弗朗索瓦·欧容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