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似乎老是看与“虚实相生”有关的电影。想看这部电影的念头源自前天看完的木卫二的电影随笔集里面提到了这部电影。

许多人说,木卫二的影评集其实就是随笔集,他的影评多是由生活写起,谈影像与生活的关联。我想,可能这也是我喜欢的写影评的方式吧。而电影,很多时候,是在唤起某些记忆,也是在创造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就在我思考着作为一个不会总被人注目而经常观察他人的这样的“观察者”们会不会自身存在价值的时候,我遇见了欧容的这部电影。

由家庭作业开始的写作练习,由爱的缺失引发的对窥探的着迷,由有感而发的写作到体验式的创造,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边界似乎变得越来越窄。内心的渴望化作文字,欲望的火焰越燃越旺,以至于最后已分不清哪些是实哪些是虚,分不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幻想。

有人细说这部电影是文学创作的入门指南,也正如它的中文译名一样——如何在写作中臻入佳境,实现“登堂入室”之效果。

透过它,似乎看见生活本为艺术之始,而由于艺术创作引发的欲望,又进一步创造了生活,拓宽着生活的可能性。

以前听过一句话,直到今天,它都是我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因为电影,我们了解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文学作品亦是如此,写作的过程中便指向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向往,与一开始的窥探欲一样,为了发现故事,进而创造故事。

而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同样也因为内容的解读性可以无限延展。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解读为探讨艺术与生活边界的影像作品。

在这场光影魔术里,其实观众也已经意识不到哪些是故事本身,哪些又是故事里男孩小说的内容。这种分不清的虚与实,这种丝丝相扣难料结尾的紧张感,形成欣赏艺术作品的驱动力。

很多时候觉得,艺术家不同与常人的特点应该在于过于狂热的欲望,这同时,也是借由他处来弥补自身生活中的某种缺失。正如我们通过小说,通过影像,来填补生活的空虚疲倦。

一幢楼房里不同的窗户背后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在想象这些背后故事的过程里,它们可能会成为艺术创作者的灵感,也可能就是在想象中填补现实的遗憾。

而我想我也找到了我所疑惑的问题的答案,现实中不起眼的略显孤僻的“观察者”,可能就会借由他人的“助力”,成为写出奇谲作品的小说家。

我愿相信故事的最后,老师和男孩已经成为一个合体,成为千千万万个内心有着火焰的“观察者”、“感悟者”和“写作者”们。

他们在生活与艺术作品的篇章里,写下无数个“A suivre(未完待续)”。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2012)

又名:偷恋隔篱妈(港) / 在屋内 / 一家之主 / 一屋之主 / In The House

上映日期:2012-10-10(法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法布莱斯·鲁奇尼 恩斯特·吴默埃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编剧:胡安·梅约加 Juan Mayorga/弗朗索瓦·欧容 François Ozon

登堂入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