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7-19

爆裂鼓手:与霸凌的区别

看到短评里有谈到老师和学生的性格都不好,并且提到老师对学生的霸凌(虽然霸凌起初指的是学生之间,但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词来了)——电影里学校管理层确实也介入了这件事。
对爵士乐是外行,但我要说一句这片儿里的师生关系为什么不是霸凌——霸凌是一种永久性的控制,是怯懦者寻找下家的卑劣游戏。无论如何你都不能脱开被我控制和欺负的地位,为此上位者无所不用其极,无视规则,直至下位者不堪其辱,要么崩溃要么逃避要么爆发,但双方绝对不会达成互相理解与位置反转,行为模式更不会发生改变——至于下位者成长到“我原谅你”那是另外一个议题。
顺嘴说一句,为什么大家最近对大S在综艺中的表现如此敏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周围的人如何成长,她永远要居于上位(尤其还底气不足),虽然可能手法温柔隐晦,甚至有自我奉献,但实在是得霸凌与控制之精髓。
但爆裂鼓手跟霸凌无关。此片在最后十五分钟精彩绝伦:师生共同对至美之境有着绝对共识,双方迫人迫己,毕生都在追求那一瞬间与自我突破(或驱动一个有才华的人实现自我突破)。一旦达到那个临界点,老师不管性格是不是个asshole,自动放下一切仇怨与身段,被学生吸引,帮助他冲刺。双方在那个高峰体验中达到了真正的心灵相通与尊重。这不是什么学生坚持不懈(如果学生达不到那个高峰,老师照旧是要干死他的),或者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做到的(老师的性格仍旧并永远是个asshole),这TM压根不是发生在“Good job”世界里的事儿,绝大多数“你好我也好”,不试图颠覆和发现自己的人,不试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是根本不会明白他们在干嘛的。所以才有了餐桌上男孩的大家庭里让人忍俊不禁的中产阶级子女与父母对话,这一幕也太妙了。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不好不对,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把自己逼到这个份上。
但学生和老师是同一类人,这种人唯有达到那个终极之处,两人才能忘情一笑。别管后面大家脾气上来是不是还要干死对方,别管学生最后是不是会精神崩溃英年早逝,老师是不是继续折腾其他孩子,我相信这个高峰体验和共鸣让他们瞬间心灵相通,这才是导演要表达的东西。
导演是真懂这个体验才能搞得出来,这才是真的励志电影——你能找到为之燃烧殆尽的东西,难道还不励志(注意这不是成功学,事实上你燃烧殆尽未必能成功)?这个剧里,导演做了减法,把金钱、人际关系等等复杂因素都剥离到最低了,只有男主、老师和爵士乐这三个猪脚。在最后的十五分钟里三位猪脚在舞台对峙,火花四溢。而且一到高潮,老师帮助男主完成solo,乐队进入,影片立刻结尾,多么漂亮和干脆。
如果这片儿整出“老师幡然悔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原谅老师,两人执手相看泪眼”,“无论学生如何成长,老师都一副你这个人就是我造的,你只属于我,你永远是我的人的德行”,那我马上就去校委会实名告发老师之前是霸凌。
题外话是, 我今年补看了这片儿才惊诧,达米恩·查泽雷是怎么两年之后堕落到“爱乐之城”导致被我拉黑的呢,真是一个谜。也许就是以为他在爆裂鼓手里想讲的事情比较少,做了减法吧。

爆裂鼓手Whiplash(2014)

又名:鼓动真我(港) / 进击的鼓手(台) / 鼓动人生(台) / 鞭打 / The Whiplash Drummer

上映日期:2014-01-16(圣丹斯电影节) / 2014-10-10(美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迈尔斯·特勒 J·K·西蒙斯 保罗·雷瑟 梅莉莎·班诺伊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编剧:达米恩·查泽雷 Damien Chazelle

爆裂鼓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