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涉及《河边的错误》主线剧情,不影响推理)
首先,这部电影我是喜欢的,因为我就是被戳中的那个文艺青年。
刚好上周末两天,一天看了《河边的错误》,一天看了《白塔之光》,发现这两部有无数类似的“技法”,基本可以认定是创作团队审美统一导致的刻意为之。
沉默寡言,理想主义,生活和职场遇到困境的中年男性
个人印象最深的中年危机类型片,是《绝命毒师》。老白的病痛在他形体和神态上的体现,困顿生活带来的窘迫感,孤注一掷的狠辣状态,都体现的很好。然而也许是朱一龙和辛柏青颜值太高,放在落魄中年男的人设里,略显突兀。
《河边的错误》还好,朱一龙增肥啤酒肚+结合剧情推进的丰富脸部和肢体表情+美术和化妆给整个电影定下的90年代小镇基调,人设立住了。
《白塔之光》辛柏青气质太过干净清冷,体态和样貌实在不像一个作息不规律,烟酒不离手的离异中年男。但这不是辛柏青老师的错,主创选角时,给臆想中的中年文艺男的定位就是辛柏青的样子。在时间洪流中,出淤泥而不染,郁郁不得志的,干净清爽的老去的少年。
令人尴尬的性暗示场面
《河》幻想中皮鞭的使用场景。
《白》“父女”在局促的房间中亲吻。
结合部分影评,这两个场景同样的让大部分观众感到不适。但于电影是十分有必要的表达。
《河》片头“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神的那副愚蠢而又不可理解的面孔——加缪”贯穿全片。每个角色的命运都魔幻又荒谬。通过理智的推理,无法还原事情真实全貌和每个人的动机。余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类似的还有莫言,都是本土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案件的走向让主角逐步走向崩溃和虚无主义,进而在幻想的梦境中进行了一些看似荒谬实则更接近案件真相的推导。而幺四婆婆这段皮鞭场景,就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普通独居老人一生的浓缩写照。
《白》这段忘年情感线的开房戏,去掉了所有背景音,更凸显了尴尬气氛。影院里没人大声呼吸。常规情色段落的表现,往往镜头指向年轻女性,这里,反而是年下洒脱攻和年上拘谨受。铺垫了大段空镜头和前台对话场景,暧昧伴随着不适的气氛拉满。最后以一个清爽的吻草草结束,转化为女孩对未见面的父亲的求爱(父爱),男主只是作为合适的工具人。基本上讲出了多数不含交易关系的忘年恋的本质,女孩憧憬来自长辈的爱,男人憧憬年轻的身体。只是加了滤镜。
跳舞
从《中国式离婚》酒吧自嗨,一跳封神的陈道明开始
后来的《白日焰火》廖凡在空旷舞厅的怪诞舞步
贾科长《山河故人》结尾,老年赵涛长达几分钟的雪中广场舞
最近《漫长的季节》不仅有老年组国标冠军“桦林舞王”,还有中年组彪子的disco舞步,桦林三巨头直接在ktv包间开始battle
每次都精准戳中影迷嗨点,剧情的焦灼和人物内心矛盾痛苦等情绪通过肢体语言外化出来,集中表现为尬舞,成了文艺片的标准公式,说白了是这些年影迷惯出来的(褒义)
唱歌
《河》磁带里的花心,不知道是不是版权原因,没有用周华健原版。磁带放了2遍,男主清唱一遍,一遍比一遍凄楚。明明是一首那么明快的歌,底色却是河边的几条人命,爱而不得的诗社情侣,男主和妻子寡淡无趣的婚姻,甚至部分中年观众对热烈的90年代的追忆。
《白》小学同学中年聚会,合唱北京欢迎你。这歌不唱,法国那位也许不会自杀。属于杀人诛心。北京土著和北漂多年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变化是以08年为一个显著界限的。胡同改造工程,房价指数增长,被迁往郊区的本地人,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无数的商场写字楼。北京的开放和高速发展,改变了他们的故乡,挤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带来了多元的文化,所以北京本地人也成了精神和身体上的异乡人,成了没有归属的无影之塔。这里和《河》形成呼应,加缪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异乡人(局外人)》
小众民谣歌手的客串加持
《河》中莫西子诗扮演的为爱自杀的语文老师,本人气质和角色高度一致。自然流露的表演和方言的加持,让观众信服这是一个无恶意的不幸又偏执的诗人。合理化最终的结局,不显得突兀。反而凸显电影主题
《白》中辛柏青独自尬舞时,舞台上的钟立风、安娜、郭龙。结合他们多年在北京“河酒吧”演出的背景,和男主的北京籍贯,文艺值拉满。
冤狱受害者
《河》-异装大波浪
《白》-男主父亲
同样的严打时期的流氓罪,同样的蒙冤。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不良”嗜好。异装和酗酒。前者蒙冤多年出狱后又被动社死,他的自我了断是给男主的最重一击,对命运的无常屈服。后者自我流放一生,父子俩几经辗转后和解,各自完成了身份认同。找到了各自的“影”,即归属感。
身份认同障碍
在《河》中直观表现只有大波浪的性别认知错位。
在《白》中,是全片主旨。《白塔之光》英文名The Shadowless Tower。是无影之塔,也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女主,父亲缺位的男主,善良慈爱但被迫骨肉分离的父亲,寄住在姑姑家的小女孩,顾客寥寥的老北京卤煮店,远赴法国思念家乡的小学同学,初恋远走单身多年的中年女同学,交不上房租的北漂模特,甚至还有读哲学的前台小妹。《白》中的每个人,都陷入归属感缺失的困境中。如果到这里还无法戳到文青的点,那结尾从辛柏青切到田壮壮的雪中静坐镜头,属于打直球,直戳观众心窝肺管子,半天缓不过来。至此,《白》的主旨和《河》的主旨形成闭环。多年的身份错位,归属感缺失,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最后走向坦然或虚无。
主创的参演
《河》的编剧,出演疯子
《白》田壮壮,出演父亲
《白》中其他戳文青元素
个人认出来的部分有:老北京胡同街景,跳海酒吧,李沧东《燃烧》,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数字修复胶片电影,北大红楼,共享单车,胡同里的流浪猫,户型十分奇葩的合租房,交不上房租的北漂,能看到连绵屋顶的咖啡馆天台。。。
小红书上看到作者“陈小瓜”一句话,十分贴切,“尽量平等创死每一个北京文艺逼”
在此深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