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坨文艺老阿姨,莫名地可以深刻感受到文艺中老年男性在这个时代深深的——中年危机。用一种精致到极点的自嘲与嘲他将自己兜头打开,从里到外剖析完内心深处,欲扬先抑地小心翼翼安放那点点郁郁不得志,那点点小小胜负心,那隐藏得很好的自恋与自尊。描画完这个时代的各种切片纹理,在这切片的夹缝里透视如何自处的自己。
动人之处在于,它在描摹时代之时,深情地将它记忆里热爱的北京刻进了影片。几乎是向北京书写了一封回溯旧恋的情书。那日渐消逝的老北京生活图景: 幽深的北京胡同,斑斑驳驳的墙壁,美丽的从童年开始就陪伴的白塔,(上海人民通感地觉得大概就类似我们的城隍庙?)塔顶盘旋的鸟群,傍晚街头下棋的贫嘴张大民们,早锻炼嗖嗖甩鞭子的老人(上海土著在家门口的世纪大道上也曾罕见地见到过。)深夜胡同钻出的大白猫(它在片尾演职员表压轴位拥有名字——如花),一种刻进血液绵延几代的生活方式。于是想到老城厢同样凋亡翻新的时代,南北就在此时默默同病相怜地互相看一眼。
高光之一: 文艺北漂男的房客在毫无隔音的胡同出租房里大骂王晓川你个狗日的,然后全胡同的狗顿时惊声狂吠起来的画面,简直highlight中的highlight,戏剧性中的戏剧性。讽刺意味buff填满。我愿意把它称为全年最佳戏剧性片段之一。
而那隐晦的独属于他们那代人的红色记忆——笑笑童声读起著名的凌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上官云珠,鲁迅纪念馆进京展出。无时无刻告诉我们,它记录的深刻代际独属性。就像主人公在初中同学聚会上喝高后齐声唱北京欢迎你后的泣不成声,共同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底色。同时也告诉你,这个时代正在远去。于是这间挂着柳川的小酒馆,有了乡愁与怀乡式的烙印。
情书,给了北京,也给了红色时代。其中况味,可以各种解读。
Ps.我特别好奇,为什么男中年总会有个深刻的幻想,那就是会有像自己女儿年龄的妙龄文艺女青年一定会一边狠狠吐槽他们的软弱与套路,一边却会无法自拔地爱上他们呢?这个样本就特别值得一个标本展示。于是那个一盏灯下与书共枕的男性形象,瞬间有了戏谑的自嘲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