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看完展映,144分钟的电影我在尴尬纠结和“还好诶!”的状态里来回切换,感觉精神多少有点要分裂。我记得整部影片让我觉得最违和的地方除却中年男人在创作时难以忽视的自我投射与意淫以外就是呈现在导演镜头下的北京。五四大街、望京SOHO、资料馆、天安门,高频次蹦跶在对话里的“你丫”、甚至是那段匪夷所思的、把老谷同学们唱哭了的《北京欢迎你》种种看起来特别北京的细节堆叠起来却有一种没那么北京的虚浮感。导演太急于向大家呈现一个文艺中年和北京土著,于是将他想象里“北京文艺逼在北京会干的事儿”全盘呈现,甚至忽略了去求证在北京真正的生活如何。而且,我不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下雪的时候穿着单衣,不缩脖子,如此从容的漫步在北方的大街上。
顺道不得不说全剧的情节设定颇有种效仿爱情神话的感觉,失意的离婚中年文艺男,三个出现在故事里表达过好感的女人,一个神秘的去过或身在异乡“浪漫”又懦弱、最终身故的老友、一个机灵而可爱的小女孩,不同的是相较于肯定了“发生”的《爱情神话》,《白塔之光》的一切都回到了虚无。
最后声明:观感相当差劲儿的只有欧阳文慧那条线。导演或许想塑造一个古灵精怪的年轻女孩,但是弄巧成拙后这份咯咯唧唧的劲儿还有完全冲着得罪人去的自以为很有个性的语言大概只能让观众尴尬到想要拉不存在的进度条。老谷在电影里的两条亲情线都是可以接受、而且让人为自己坚持看完整部影片感到安慰的。抛却其他不提,欧阳文慧与谷文通分别前在墙根儿下关于影子的对话和张新民老师与谷文通在病房门前关于韩语和维吾尔语的交流算是本篇两个我很爱的台词小高光,让我对跑这一趟感到值得。
总而言之,一部影片总是只有一个小群体作为固定受众。今天看来,或许我不是固定受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