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跟我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的苏联电影。在第三分钟我便被这个导演所打动。他美丽的长镜头。接着看下去,越发觉得卡拉托佐夫的镜头美妙。他的镜头平均长度在40秒左右,偏爱运动镜头,以及中近景。当然我还是喜欢偏全景一点的构图,但这些不是问题。我想说的是,这真是一部美妙的电影,译名译的极度传神,恰合影片的神韵。在1957年拍出这样的片子不算奇怪,那个时候苏联刚好在解冻,赫鲁晓夫的二十大秘密报告刚刚出炉不久,正是后斯大林时代的短暂春天。而卡拉托佐夫又是苏联诗电影的代表作家。这样一部干净的影片,直接启发了老塔的处女作《伊万的童年》。当然我们可以从杜甫仁科那里找源头,但是,如果我们比较这两部影片,对光影的细腻处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树林的意象都是可以深刻地表明这两部电影的渊源关系。

说这部电影干净是说它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形态的表述,除了最后一段演讲,全片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别抱,又各种思念和想象自己应得的那份“幸福”。由此,一份Cannes的大奖并不为过。影片少不了一些苏俄式的烙印,比如工厂中洋溢的集体主义热情,然则对人物的刻画,包括苏军战士,跟各国的战争片(自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体系的除外)没有什么区别。它表现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维罗尼卡迫于生活的“背叛”,以及可以马尔克明白看出原因的“贪婪”,丝毫没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中常见的附会和符号感。这便是影片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重要原因。

从症候性阅读的方式进入,我看到的是对战争的着意弱化。战争只是片中所有人物的行为动机而已,极短的战斗场面,根本不曾出现的德国敌人都在昭示着这一点。这似乎表达了卡拉托佐夫对苏联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功能的拒绝。他不再表达战场而表达后方的人民,也表明了他对主流叙事的“保卫苏维埃政权”战争的另一种解读方式。稍做延伸便是对斯大林这一战争功臣的另一种态度。这并非附会之意,1957年便有这种看似“人道主义”的叙述在苏联电影系统中出现,这不会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影片中大场面的调度甚为精妙。所以卡拉托佐夫不是不会拍战争而是根本不要拍战争。那送别志愿兵的一场10多分钟的大戏让人印象极为深刻。而被写进多本电影教科书中的那一段叠印镜头则是经典中的经典:旋转的天空模拟战士的倒下,跟此前指称着鲍里斯和维罗尼卡的甜蜜爱情的那段楼梯的旋转爬升形成意义的叠加,无数的闪回叠印以及天空出现的大雁——丰富而闪烁的蒙太奇方式,是苏联电影最好的签名。

他叫她小松鼠,他把他的信藏在他送她的小松鼠的篮子里。直到多年后她才发现。她看到天上的大雁,那是他和她一起看过的大雁吗?那是他倒下前看到的那群大雁吗?那群大雁悄悄地飞过白桦树林。卡拉托佐夫是在用战争的名义写诗。

雁南飞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1957)

又名:战争与贞操 / 仙鹤飞翔 / 鹤之舞 / Letyat zhuravli / The Cranes Are Flying

上映日期:1957-10-12片长:95分钟

主演: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阿列克谢·巴塔洛夫 瓦西里·梅尔库里耶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编剧:维克托·罗佐夫 Viktor Rozov

雁南飞的影评

余啸
余啸 • 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