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说,你必须死,这是她最好的作品。
作家说,可是,你这样死简直是完美的。
所以在文学的世界里,美感比生命更重要。

从话剧的发展历史来看,悲剧始终是对人类基本生存境况的一种探求。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生下来就是要杀父娶母的;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比如哈姆雷特的纠结迟疑;到易卜生的社会悲剧,比如娜拉不过是一只小金丝雀;最后到存在主义特别是荒诞派的境遇悲剧,自己世界里的“本我”不断变成别人世界中的“他我”,所以“他人即地狱”。在诸多伟大的作品中,人类的生存总是一场悲剧,这似乎是预定的,而唯一需要解答的只是“为什么”的问题。

这样一来,悲剧主人公作为虚拟的人类,他们的命运反而还真是最符合古希腊的理论,你一被创造出来,就是要死的。不过没关系,你会死得很美很特别独一无二惊天地泣鬼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给无数还活着的人带来无限启迪。所以真的没关系,放心大胆去死吧!

这是文学的残忍。

写作是危险的。我当然不是作家,但看影片的时候也忍不住要想我写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故事,如果它们的主人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会对我说些什么话。我有没有真的介入他们的生活,还是也许那些写着写着自己都觉得“啊,原来最后是这样的!”的故事,才是故事里的他们,在过自己的人生。可是那句“啊,原来最后是这样的!”多么像是自己在度过某段艰难的时光之后,回首时会说给自己听的句子。

所以写作的危险是基于文学的残忍,又超越了文学的范畴的。毕竟写别人的小说容易,写自己的人生可连个打草稿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写完再回来改错字了。而那些相信文学中,美感比生命更重要的作者,把自己写成悲剧的可能性总是特别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屈原。

屈原之死,一直一直的争议点都在于它究竟该算诗人之死还是政治家之死。实际上屈原的悲剧就在于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却活得太过富有诗意,或者说太文艺,结果连人生都过成了一场完美的悲剧。其实促成屈原之死的基本原因总都是政治上的。只是从文学的角度看,作为政治家不得推行自己的观点,举世皆浊我独清到这种程度,主角最完美的结局只有投江一死,故事才能在高潮点荡气回肠地结束,不用再等到那个拖沓平庸的“后来”。

文学是可以没有“后来”的。出现在喜剧里,就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我总觉得“从此”是最草率的一个词,却也是“从前”最好的结局。而出现在悲剧里就简单得多,毕竟死亡是我们永远的唯一的出路。故事唯有结束才能确定其美感,这种说服力是可怕的。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口气看完了作家的手稿后,自己都觉得:嗯,我真的必须死,必须这样才完美。

这是写作的危险。

幸而作家还是意识到,当主人公真实存在的时候,故事真的可以不一样。而她作为他的“上帝”,终于还是选择了生命而放弃美感。我不喜欢她最后那些合理化的解释,然而我喜欢这个结局。在我看来,这个貌似俗套的情节实则是人类在文学之美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面前,在无路可退的悲剧命运面前表现出的一种悲悯。这种悲悯也许并不美,却实实在在,甚至能救人于水火。

就像加缪在《卡利古拉》里说的一样,人都得死,所以他们并不幸福。细细想来,其实悲剧之美从一开始就不是注定于主人公的死法,而是注定于死亡这一永远固定的出路的。所以娜拉没来得及在落幕前死给我们看,而《紧闭》里的三个人还没出场就先死了。可是谁知道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尤奈斯库还有另一句话:其实喜剧比悲剧更绝望,因为喜剧不提供出路。

p.s.我多么想写一个足够伟大的故事,衬得起这个一直想用的最后一句:“从此他死了。”
悲喜剧终于荒诞中完美结合。

奇幻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2006)

又名:口白人生(台) / 离奇过小说(港) / 笔下求生 / 天马行空

上映日期:2006-11-10(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威尔·法瑞尔 艾玛·汤普森 达斯汀·霍夫曼 玛吉·吉伦哈尔  

导演:马克·福斯特 编剧:Zach Helm

奇幻人生的影评

Ting
Ting • s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