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个导演的改编创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蝙蝠侠IP的商业影响力,因为这是美国漫画中最富有商业价值的超级英雄形象。但是更重要的是其所反映出不同电影作者所用的不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对于蝙蝠侠角色的理解,以及该理解在商业市场上的影响力。
这部充满着电影作者色彩的蝙蝠侠电影,已经很明确地表现出本片与商业电影的区别。而这部《新蝙蝠侠》到底新在哪里?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但很明显的,导演马特·里弗斯在人物塑造方面已经表现出他与前四个导演的不同之处,他手下的蝙蝠侠似乎又回到了更真实的状态。
一、以蝙蝠侠本身作为创作出发点
在电影《新蝙蝠侠》中,导演并没有将过多的篇幅集中在人尽皆知的布鲁斯·维恩过去的往事,而是直接开始讲述一个“新上任”的蝙蝠侠在当义务警员时,所遇到来自社会外界的以及自我内心的两方面冲突时,产生矛盾与反思的过程。导演马特·里弗斯将《新蝙蝠侠》的人物形象创作直接放到了布鲁斯·维恩所处的社会当中,在描绘人们真实生活的城市的环境、氛围的时候,与布鲁斯·维恩的经历所结合,才创造出《新蝙蝠侠》中的蝙蝠侠形象。也就是说这个版本的蝙蝠侠与社会大众的关系非常紧密,同时也拥有更多的私人情感和羁绊,人物形象更立体、更真实。蝙蝠侠这个角色也更加与哥谭市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电影角色更加真实立体的同时,哥谭市这个社会载体似乎与同类电影《小丑》一样,更加栩栩如生。
蝙蝠侠系列电影本身就是该英雄个人的独立电影,本应都是以蝙蝠侠本身为创作出发点。但纵观历史上对于蝙蝠侠的塑造,其实都是以某个母题先行的,而不是真正专注于本身。
虽然都是具有强烈的作者电影色彩,但是蒂姆·波顿的蝙蝠侠是以老套的英雄冒险故事为本,再加上波顿导演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形成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蝙蝠侠;舒马赫的蝙蝠侠甚至直接为了迎合市场,改掉蝙蝠侠IP所自带的严肃、黑暗的风格,转向合家欢风格,这明显在真人形象诠释下行不通;而诺兰的蝙蝠侠充斥着警匪片的影子,蝙蝠侠是一个有着自身光环和任务的英雄角色,而其本质上是在诺兰对社会思辨的基础上,一个完成思辨过程的“工具”;直到最后的本·阿弗莱克的蝙蝠侠,其登场(《蝙蝠侠大战超人》)就是一个神学论题: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所以《新蝙蝠侠》于其他真人蝙蝠侠所不一样的就在于导演本身对待蝙蝠侠这个角色的不一样,新蝙蝠侠的人物角色是一个更接地气、更贴近社会本身的蝙蝠侠。
二、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去神化”
《新蝙蝠侠》中所登场的蝙蝠侠,是一个直接成年的蝙蝠侠,也可以说是一个已经经历了沧桑的布鲁斯·维恩。但即便如此,在电影中,他却直接坦白了自己的恐惧,也是本片所讨论的一个核心。
就在最近两个版本的蝙蝠侠电影中,蝙蝠侠似乎很难感到害怕:诺兰的蝙蝠侠在小时候会害怕,但是长大后并不会;本·阿弗莱克的蝙蝠侠直接与神(超人)正面对抗,这都是有一定“神化”过的电影形象,已经超出蝙蝠侠IP的本身“普通人”的设定了。但在《新蝙蝠侠》中,当管家阿尔弗雷德因为他受伤、布鲁斯·维恩得知自己家庭的一些真实信息后,他感到了恐惧;当谜语人最后道出他的身份,他也感受到了恐惧,这些都是正常人最正常的反应。而在打斗过程中,他也差点被一个小跟班爆头,这是行动方面的“去神化”。
不仅仅是蝙蝠侠,本片的反派谜语人也是一个由恐惧滋养大的角色,他的一切行动源于恐惧,也终于恐惧,最后影片的一个核心论题也是恐惧,所以这部《新蝙蝠侠》,对于蝙蝠侠的人性剖析是比较深刻的。
总得来说,这部《新蝙蝠侠》有很多与之前蝙蝠侠的不同之处,多了非常多的创新,跳脱出了某个模式。而本片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非常脱颖而出的方面,在导演马特·里弗斯与罗伯特·帕丁森的诠释下,《新蝙蝠侠》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贴近人性的新蝙蝠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