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故事都讲过了,所有故事都能再讲。

男女偶遇后发生了一段戛然而止的爱情——这便是电影《泰坦尼克号》讲的故事。卡梅伦给这句话加上限定,于是有了自己要讲的故事。这就好像电影里Rose扎束胸,限定之后,才有美感。

电影里最大的限定,便是这艘泰坦尼克号。在这里,人的因素退居其次,时间由物质决定——邮轮出航,故事开始;邮轮沉没,故事结束。因为有了一个非常现实的载体,故事也就抓住了人心。

关于这艘泰坦尼克号,王安忆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泰坦尼克号》里有意思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泰坦尼克号的锅炉房里,巨大的蒸汽锤在熔熔火光中依次击打着,发出巨响。铲煤工和锅炉工在这汽锤底下,就像忙碌的蚁群。这景象称得上是壮丽。早期的工业时代还是具有美感的,因为它含有人文的气息。蒸汽机可说是距离人性最近的机器,它虽然将人从身体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它根据的还是身体劳动的朴素的原理。蒸汽在汽缸内膨胀,推动了活塞,产生力量。这是可视可闻的原理,过程直接显现,可以由感性接受。你看见蒸汽锤的击打,就好象是一个巨人在弹奏一架巨型钢琴,钢锤敲击着琴键的簧片,演奏出伟大的乐曲。这是人延伸了自己的能力和勤劳,所达到的强大。你看见的是机器,也是人的劳动。这是有道理可讲的机器,有着人手的操作的体温。
第二处有趣的地方是更为感性的体现。那是在它撞击冰山之后,情形还不十分明了,船长吩咐道:找个木匠来,检查一下船体。这情形几乎是有些文艺复兴的意思了。这样的天下无敌的巨轮,是由木匠来照料船体。在《世界电影》杂志发表的《泰坦尼克号》的剧本里,这是译成“工匠”,也是文艺复兴的意思。总之,这使人想象到,这艘“梦之船”,是由木匠的斧凿钉锤,一下一下完成的,这简直接近于意大利的城邦了。这场面真的很恢宏。而木匠们的斧凿又是多么灵巧,技艺高超,这是家世源远流长的木匠,已经熟能生巧。他们凭着多少代造船的经验,功能和审美两方面的,造出了这艘“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劳动和制造,处处留下手的真迹,散发着即时即地的情感,这就是人文的气息。

这是一艘终将沉没、具有人文气息的巨轮。舞台搭建完毕,紧接着也就可以上演Rose因为Jack问了一句“你爱不爱他”而感觉受到冒犯的戏码。穿插其间,我们还可以听到弗洛伊德、毕加索等当时已经时兴走俏的名字,并得以窥见那个直接以貌取人的上流社会,比如Jack进入头等舱穿的那身燕尾服、后来为了见Rose一面而偷的那件西装外套。作为物质基础的泰坦尼克号也参与其中,同是船内的娱乐场所,上流社会礼貌背后是虚伪,下层社会粗俗背后是真诚。此后的一百年,冲破阶层之间的藩篱,是许多社会运动的主张。条条框框被打烂之后,看似百无禁忌,但回神一想,似乎绑得更紧了。

最后再来说一下故事本身。

电影里年老的Rose说:海难之后,没人知道曾经有一个Jack,她自己甚至也不曾有一张他的照片,只能把他记在心里。不过,当她把这番话说与众人的时候,Jack终究还是被放在了聚光灯下,让人们知道了他的存在。这或许是卡梅隆的美好愿望,平常人的美好终究是会被看见的。但这一切,却是以虚构的方式呈现——Jack不曾存在。

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样的故事理应比比皆是,总能在现实里能找到些影子。可是,当真正想要讲述的时候,我们往往找不到现实的例子,不得不去虚构。这便是《泰坦尼克号》给我带来的最大哀伤。


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

又名:铁达尼号(港/台)

上映日期:1998-04-03(中国大陆) / 1997-11-01(东京电影节) / 1997-12-19(美国)片长:194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比利·赞恩 凯西·贝茨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泰坦尼克号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