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只有小李子的美貌,说是他的颜值巅峰期都不为过。看完之后,我只想说:女主的选角也太棒了吧!不管是17岁时她还是101岁时的她。用导演的评价就是:看上去就是能在天灾时活下来的人。她抡斧头救男主的时候、她凭情感做主毅然跳下救生艇的时候、她重复“不顾一切活下去”的誓言然后从男主僵直的手里挣脱出来的时候、她从浮木下水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游向大副尸体去取他嘴上哨子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浮现《西游记》里的经典台词:我可不是什么娇滴滴的女王,有的是力气和手段。超酷的。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一个奋力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的灵魂。
女主妈妈断言她离开男二选择男主后会过上贫苦的生活,根本不会!虽然她确实蛮恋爱脑的,爱上的时候可以将生死抛之脑后,但纯纯恋爱脑可没法在离开男人后活得这么潇洒精彩。纯爱观众可以把这想象成女主在实践自己对男主临终前的承诺:不顾一切活下去,然后认识一个好男人、生几个孩子、过精彩的人生。当我认为男主活下去之后,他们永远相爱还好,但凡女主感受到爱成了束缚,她会做一样的决定:要么死要么离开。尤其是在她离开成功过一次之后,她99%会选后者。
我可看过太多在自己心里建贞洁牌坊的女性角色了,也看过太多没两年就能约会新女友的“深情”男性角色,反正现在看到这两种情况我是一点感动不起来,只觉得好笑。
再次感叹导演选角的厉害,凯特赋予女主生的可能、格劳瑞亚赋予女主活的洒脱,从而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对比起来男主和男二就显得脸谱化了。男主一个貌美花瓶:为了能上这艘船和女主相遇,所以他要很会打牌;为了能让超前就懂得欣赏毕加索的女主爱上,所以他要很会画画……好像他身上的所有特质都是为了能让女主和他谈恋爱。男二就更惨了:为了能配得上女主,他又得有钱;为了非女主不可,他必须是new money,他需要家世背景、女主家爸爸死了留一堆债和一个虚名,两人绝配;但为了让女主不爱他,所以他不能懂艺术,否则就是《傲慢与偏见》欢喜冤家,两人早早地就上了救生艇。
哪来的上等人与三等舱的结合,电影主题都没法升华。女主真的有种超脱的思想在身体里面的:像之前提过的在毕加索籍籍无名时就欣赏、购买、保存他的画作;逛泰坦尼克号时注意到救生艇数量不对,第一时间和设计师交流,得到回到时第一时间也是想到不公平;最后她幻想的派对场景,男主穿的是自己的衣服而不是莫莉借他的那套,而且不管是上等人还是三等舱,大家都是楼上楼下随便站在一起,当他俩的观众……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好像只让女主一个人成长了。男主如果没登场,他不会死这么早,而且很难会和女主有交集;男二如果没登船,女主要么死要么离开,然后他就会继续既定的人生。这么想来其实沉船只是加速了女主的成长,以她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执拗劲,自由就是她既定的人生。
这部电影的群像戏做得比《阿甘正传》好多了:设计师设计上的妥协、与女主交流时对遇到知己的倾诉、沉船时与船共沉沦的决绝;船长,经验丰富但抵不住退休前干票大的诱惑、眼看着沉没就在眼前坚决实行妇女儿童优先原则、最后将自己的归处定在驾驶台;贪财的大副可以毫无罪恶感地接受男二贿赂、向冲上前来男人开枪时他又有杀人的负罪感、但当面对潮水一般的求生群众又只剩一艘救生艇时,他又能当众把钱撒出,把男二推回人群,让妇孺优先、当最后一艘救生艇下水后他选择拔枪自尽;弦乐团的乐手们坚持演奏到无人聆听、团长让团员各自求生后选择独奏、团员发现团长起调后自发合奏;在床上相拥迎接死亡的老夫妻;在死亡临近时温柔哄睡孩子的母亲……
众生皆苦、众生皆无辜,所以众生平等。


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

又名:铁达尼号(港/台)

上映日期:1998-04-03(中国大陆) / 1997-11-01(东京电影节) / 1997-12-19(美国)片长:194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比利·赞恩 凯西·贝茨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泰坦尼克号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