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1-31

镜子:回忆之镜

“我的故事不讨人喜欢,也无虚构作品的柔和;就像所有不再自欺之人的生活,它集胡言乱语与混沌无序、疯狂与梦幻于一体。”

塔可夫斯基对质感的表现非常细腻。房子被火烧了,熊熊火焰本来已经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塔可夫斯基会加上一层水帘,向下的破碎的水滴和垂线,与上升的火焰与气流形成极强的张力。烟雾与玻璃杯与水,镜子,布料甚至玻璃上逐渐消失的水汽,其质感都被敏锐地捕捉到,而且往往以一种动态的形式与光影、与彼此形成张力。

全片印象最深的细节是枝叶繁复间,母亲在栅栏上坐着,看着草地里搭话的陌生人渐行渐远。突然一阵风迎面吹来,草地里卷起一阵浪潮。波澜的横向形状与离去者的轨迹形成十字,其动态又与离去的朝向相背离。仿佛人心中起了涟漪,想留下,然而这想法只闪现了一会儿,就像疾风中的烛光般沉寂下来。这涟漪是观者的还是离去者的,无从知晓。但这一细节模糊了镜头和现实的差别。仿佛是直接从现实中攫取的片段,仿佛神真的存在,万物有灵,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有很多凝视,比如一个树叶木头衣服的场景里,镜头凝滞良久,衣服突然掉了。镜头仿佛会预言,会等待,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上帝视角。片尾,男孩大声呼喊,令人想起《杜伊诺哀歌》的首句:“如果我哭喊,各级天使中间有谁听得见我?” 塔可夫斯基听得见,又用镜头向我们呐喊。

片名叫镜子,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有关回忆本身的。回忆是对实在的反映,但永远是虚幻的。它受时间的光影影响,沿着记忆的镜像而扭曲。回忆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彼岸他乡。婴孩看着镜像中的自己,认识到作为整体的自己,进入了想象界。而真实却永远地被遗失了。我们回忆着,给过去因果意义,幻想出一个虚幻的自我。马尔克斯说,无论走到哪里,都该记住,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现实.然而我们往往看到,无论是好电影(如《野草莓》)还是好文学(如石黑一雄的The Remains of the Day),回忆都是极具表现力和质感的凝视焦点。

镜子Зеркало(1975)

又名:写真 / Zerkalo / The Mirror

上映日期:1975-03-07(苏联)片长:108分钟

主演: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奥列格·扬科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亚历山大·米沙林 Aleksandr Misharin/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镜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