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6

入殓师:入殓师短评


part 1

当大荧幕上飘起演职员表的时候,我还久久坐在椅子上回味着故事难以忘怀。说实在的,你很难总体概括出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但是你却很容易就能从中感受到导演所尽力描绘的那个主题“死亡与新生”。

生死这对矛盾的概念在时间的方向上划出的那条线,就是一个人的全部,我们以此来定义自己,从这种角度而言,人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过程。一切悲喜,盈亏,多么刻骨的仇恨和热烈的爱都将一视同仁的在死亡的面前画上句号。不论是多么宏伟的史诗,英雄的人物,永恒的事业都要随着死神的钟响戛然而止。

一切高尚的价值和意义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都如镜花水月一般虚无缥缈,如果看透了始终冷漠着的客观规律,一种直抒胸臆的情感欲望便从中显现出来。日本文化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物哀】,正是这种不依托任何宏大叙事,只有始终感受着的主体在历史瞬间的紧张感中迸发出的,最强烈最直观的反映,是一种东方文化中暗藏着的极致浪漫——以物喜,以己悲。见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感极而悲;见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则喜不自胜。

如果生命是短暂而结局是注定的,那么对于自身而言体验和感受就远比血淋淋的客观事物来的更加现实,因为那些可言说的历史全是别人的,不可说的部分才真正是来自心中最为直观的世界。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奠定了【物の哀れ】作为日本文化性格的锚点。

男主角在河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文字的时候,为了表达情感,便将一颗石头交到别人手中,他人通过抚摸这颗石头来感受他人的欲望。如果它是光滑的,便意味着爱与呵护,如果他是凹凸不平的,则代表着担忧与焦虑。人们称这种交流为“石头信”。

如果我们去考察日本文化当中浪漫主义的来源,就会发现所谓浪漫,其本质是对情感的传递,是一种对冰冷信息的刻意模糊化,以达到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

无论是落樱,朝露还是月色,这些朦胧的意象看似都意味着对信息传递效率的极大降低,拒绝让他人直观的理解目的和意图。这种表达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含蓄和内敛,可恰恰相反,它其实是对感情最为热烈奔放和直接的表达,当单纯的喜悲不能再准确界定人感受复杂的层次和内容时,我就把这一切都交给你来体会,让人的无限性来代替语言工具的有限性。我们之所以觉得它模糊,恰恰是因为在工具化的理性之下习惯了固定简单的事物结构,忘却了人与生俱来的丰富情感。


入殓师おくりびと(2008)

又名:礼仪师之奏鸣曲(港) / 礼仪师(台) / 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台) / 为逝者送行的人 / 纳棺师 / Departures / Okuribito

上映日期:2021-10-29(中国大陆) / 2008-09-13(日本)片长:130分钟

主演:本木雅弘 广末凉子 山崎努 吉行和子 笹野高史 余贵美子 

导演:泷田洋二郎 编剧:小山薰堂 Kundo Koyama

入殓师的影评

醴
醴 •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