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到2010年,哈利波特伴随了我已有10年了。

从魔法石开始我就坚持阅读每一部小说,在电影院观看每一部电影。回想起来,我应该在家里、大学宿舍、图书馆、教室等多个地方看过这部书,最后一部是在回家乡的火车上看完的。

当然,我也在多个电影院看过这系列的电影,从家门口的社区电影院,到学校的电影院和华丽的商业电影院直到最近的这部观于IMAX影院。时代的变迁,技术的革新,观影体验也在逐渐升级。

我始终认为这系列的作品应该是属于80后的,至少是90年代初生人。虽然这系列定位为儿童文学(电影),但主人公的背景(哈利定位生于1980年)成长的经历,无不引起80年代人的共鸣。

很多人对于哈系列不耻,认为国人的金庸武侠和现代的玄幻小说要强N倍于哈系列,更是对哈系列电影的昏暗与简单不屑。很遗憾,我的童年没有金庸陪伴。苍白的童年记忆里只有书本、辅导班,和那把我并不是很情愿的小提琴。

直到2000年,那时候应该是高三吧,哈利波特给我带来了对于童年的向往,对于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渴望。很遗憾我需要从外国人的作品里去寻找童年的五彩,可充满说教的国产动画却很难让我对他提起什么好感。随后青春的成长一直有哈利波特的陪伴,他的书、电影,总会让我暂时回避到现实的无奈,去神游一番,去魔幻一把。

2010年,我已经离开了我的家乡、走出了校园,哈利波特全系列也即将完结。观赏这部影片反而变得很私人,不再需要友人和我一起去欣赏。就如同纪念自己的青春一般,电影情节已经不重要,早就烂熟于心。有些伤感,但很痛快,那些未曾一路走来的人是不懂的。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关于本片

几个场景:

1、开场
很哈式的开场,斑驳的充满铜锈的WB。背景音乐,悲壮而又坚定,预示着决战的到来。哈利对于童年小阁楼的告别、罗恩对于家的回望。最让人揪心的是赫敏将父母对于自己的记忆一一抹除,当影像消失时,又想起了自己,唉……

2、空中追击
本集没了魁地奇比赛,这个场景正好可以做个补充,在空中的来回穿梭和车道里的追击,在IMAX影院观看很是过瘾。

3、那些流浪的美景
整部影片都在逃亡,可逃亡之地都是那么的唯美,为何只能在电影里才能看到这样绝美的风景。

人物和角色

1、铁三角
为何朋友总是三个人,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铁三角。当然,真朋友都是需要通过考验的,这算是其中一次。很羡慕主角们能共同成长共患难这么多年。能够一起经历生死的朋友又有多少呢,应该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遇到吧。剧情发展到此,还是想说一句,这已经超越了儿童理解的范畴了。血腥、恐惧、暧昧,还带点点的情色,家长们,等孩子长大了再给他们看DVD吧,呵呵。

2、那些逝去的角色
邓不落多应该算是哈系列里面的伟人吧。小说在这集里对于邓的背景交代了很多,可惜影片叙述得很单薄,导演仿佛是要回避什么。此时,暮色演员又一次客串,来了次穿越,吼吼。
多比是一个自由的小精灵,可往往企图用行动换取自由的人总是难逃一死,但活下去就是为了什么。至此,悼念一下那些为了自由而反抗的人和精灵们。

配乐

开场就确定了整部影片音乐的主调,浑厚而坚定。从哈5开始影片就逐步走向黑暗,这一部更算是黎明前的最暗了吧。开场音乐是这部原声的最爱,片中主角一直都在逃亡,场景的切换一直有急促而空灵的配乐相随。仿佛死亡一直在紧跟,他们只能不停的奔跑去寻求远方的希望与破晓。


总结

作为结局的铺垫,影片做足了剧情交代的功夫,但最关键的邓的身世交代不足,没看过原著的人估计很难看懂。三人的友情再一次经过了考验,情感戏也不矫情。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特效,但场面依然很大气,在IMAX影院观看更能体现起壮阔。

最后

再过一年,哈利波特就真的完结了,青春也真的完结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2010)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1(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哈7(上)

上映日期:2010-11-19(中国大陆/英国)片长:146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鲁伯特·格林特 海伦娜·伯翰 

导演:大卫·叶茨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