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为多比,为自由

Obliviate和Farewell to Dobby这两首配乐真的是听一次哭一次

前者悠长的提琴和长笛响起的悲怆与悲凉,无奈以及义无反顾的前行。赫敏对父母施了遗忘咒,只身一人走出了家门,罗恩站在陋居前看着变了天的天空,哈利送走了费农姨父一家,孩子们要踏上新的充满艰险的路程,霍格沃茨也抛在了身后,看着碗橱,我们的童年也跟哈利的一起,就这样,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客厅里原本有沙发,就是在那儿,多比在那儿把蛋糕泼在了客人身上好阻止哈利回到霍格沃茨,还有那个壁炉,七年前无数的录取通知书从烟囱壁炉里飞出来堆满了房间,想告诉哈利被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录取的好消息,如今,也都人去楼空了。哈利,连同我们对小惠金区的记忆一起,都即将远去。

大卫耶茨的确进步了。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变成了一部公路片,主人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漫漫长路,迷茫无所得的日子,竟然很像《在路上》里垮掉的一代。他们寻找魂器,他们争吵分离,他们重新聚首,他们直面欲望,他们战胜黑暗的欲望,他们重新踏上征程。罗恩的成长,三人组的分离与再聚首,是整部电影最亮眼的部分,只可惜连同德拉科·马尔福吱唔着不肯说出“这就是哈利·波特”一样,这部电影里本该展现出来的人性的闪光点,还是差强人意。除了偶尔闪光的片段,其他的,仍旧乏味可陈。

哈利和赫敏在帐篷里一起跳舞的地方当时上映时让不少哈赫党喜欢。这段的确很浪漫,合着背景音乐,两个好朋友在迷茫孤单又艰苦的日子里尝试着寻找快乐,抱团取暖。最喜欢的剪辑也在这里。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越轴(?)加强了欢笑的感染力,但也让这样的时光显得珍贵、无奈而又苍凉,最后剩下的,还是三人组,这个最稳定的结构,暂时失去了一个朋友的孤单。

影片后1/3算是渐入佳境,整部电影的最高亮的部分在讲述《三兄弟的故事》的时候达到高峰,这一段借助了皮影戏的动画,在电影上映当时被观众和各路评论津津乐道,点名夸奖。不论是风格上的独特,还是光影色彩的运用,抑或是镜头语言的调度、转场,都异常优秀,以至于我现在看这个片段,甚至怀疑这一段是另一名专门负责这段动画的导演执导的。树林里的追逐打斗让人发觉《哈利·波特》这部电影,对导演的要求,其实非常之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电影调度能力,还要对打斗和战争场面有所掌控,能够如此全才,做到战争大场面和叙事小场面都调度自如,用视听语言讲清楚故事,对电影叙事和商业驾驭都了如指掌,做到几乎完美平衡的,在我印象当中,竟然只有斯皮尔伯格。只可惜当时《哈利·波特》的项目摆到老斯面前,老斯觉得这个项目压力太大,然后拒绝了,可谓一件憾事。

虫尾巴的新手放开了救过他性命的哈利,是书里的高亮时刻,是魔法世界里最古老最无解的,有关于爱的魔法。可惜电影仍旧放过了这一点。赫敏被贝拉特里克斯折磨得尖叫,最后镜头给到她的胳膊上的“Mudblood”,种族歧视带来的恐惧和压迫,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我为这样直观的展现鼓掌。

电影不知所谓的把哈利战争马尔福并得到他的魔杖的一段打斗戏改成了直接从手中夺取,但好在,仍然保留了多比。“Dobby is a free elf. Dobby comes here to save Harry Potter and his friends.”从下往上的仰视镜头显得这个小精灵是如此的伟岸而伟大,他浑身闪耀着自由的光芒,好像被压迫已久的生灵与生命们终于得到了解放。但镜头最终定格在消失的匕首和贝拉特里克斯那双充满杀戮快感的眼睛,这个时长的镜头,让人终于感受到,海伦娜的演技,到底有多好。

“Dobby is happy to be with his friend Harry Potter.”“小精灵睁着眼睛,看着他永远再也看不到的天空。”每每读到此处,都会泪流满面。好像多比出现在哈利的卧室还是昨天的事,哈利给多比袜子的时候明明对多比说“别再试图救我的命”,但小精灵仍旧违反了这个命令,连在生命的最后,都在试图营救朋友的生命。配乐连着后面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像小精灵流走的生命和心脏上流下的鲜血。旁边的芦苇慢慢迎风轻扫,仿佛要慢慢地、轻轻地,抚平失去朋友的伤痛。

伏地魔拿到了老魔杖,魔法世界最后的大战即将打响,我们即将迎接终章的到来,我们失去了太多,但光明,总会到来。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2010)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1(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哈7(上)

上映日期:2010-11-19(中国大陆/英国)片长:146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鲁伯特·格林特 海伦娜·伯翰 

导演:大卫·叶茨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