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在合肥,赶上了解放电影院晚上7点的空场。不知道是因为时间问题还是电影院实在太老,生意给IMAX强光,偌大的放映厅空荡荡的。满打满算也没有坐完3排。有点出人意料。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今天在上海,在五角场旁安静的四平路上,在一个夹在桂花树和路灯的盗版碟片摊上看到了Hp7的身影。感叹下果然是中国人民奇强啊=D。从新加坡,到合肥,再到上海。和M一起看完的Hp7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吧。

闲话扯了很多,大脑在SAT的冲洗下变的迷糊。努力绕回那个晚上的映象。

7点准时开场,果真是国内的风格。2人不好意思地溜入电影院时已经晚点了。坐在硬梆梆的椅子上,荧幕上的光从弗农一家离开转到了赫敏为父母施遗忘咒的那一幕。虽然周围的小朋友们略吵,但是后排的几位女生已经开始飙泪了。本人坐在并不舒服的椅子上石化。但是这样的开场无疑是Yates很好的原创。

出乎意料,全片竟然努力地追寻了原著的故事线。比起之前悲催的凤凰社,混血王子,Yates终于发力了一会儿。但是不幸的。此时,在看完电影不到1个礼拜的时候,我已经不大记得有多少让我映象深刻的地方了。除了Dobby的死,三兄弟的动画,小疤头同学和赫敏无厘头的那段舞,外加Ron面对那个变出了让我极其无语的裸问场面的魂器外,只有M童鞋的眼泪了吧。

觉得奇怪,觉得不安。追Hp拾年以来,哪怕是面对混血王子的电影,我也不会觉得倦怠。但是这一会儿,在众人好评如潮的死圣上部面前,自己变的如此无聊,如此死气沉沉。好比自己长达10年的初恋出现裂痕一样难受。

和书中剧情几乎重合,但是总觉得哪里除了问题。

回家二话没说,自然被爸妈唠叨了半天,因为迫不及待地翻出柜子里的原著便坐在沙发上自顾自地看起来,想重新把熟悉又陌生的Hp7再过一遍。找回失去的感觉。可惜事与愿违。

因为第二条一早要赶动车,无奈早睡了。存在手机里的电子书也成了支持一路的希望。窗外的阳光出奇的明媚。小小的屏幕上的白底黑子一点一点流入自己的脑海里。把那些消失的一点点唤醒。

Yates的电影令人惊讶地尊重了原书的主线。可惜电影里的世界终究还是我们这些麻瓜的世界。我们,和Hp里的人,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空之中。所以,所以哪怕是Daniel,哪怕是Emma,哪怕是Rupert...都只是复制出的铁三角的影子。形似和神似的差距,竟然是让我无法逾越的鸿沟。Hp7上的效果的确震撼,但是细节,细节真的真的被忽视了很多。人物变的干瘪,电影也变的向单纯的商业片过度。

好像美国电影的经典套路一样。配角永远不会得到导演的眷顾。可怜了为铁三角陪衬的众多炮灰。Moody,Lupin,Tonks,Bill,芙蓉,马尔福少爷...Hp一直给我震撼的原因多半来自贯穿全书中的各种人物。罗琳大妈笔下的Hp虽然是儿童读物,但是不同人物个性的饱满让我惊叹。但是在电影里,大家都是死的。可能是我要求太高,或者是自己的评判标准过于苛刻。想想也可笑。做为观众,作为坐在椅子上的广大麻瓜成员,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所有演员复原那个有着魔法的世界?我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演员去把一颦一笑,哪怕仅仅是一个眼神都做到最好呢?好像之前很多人写过的评论一样,把干巴巴的剧情和演员的演技批的一无是处。诚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Harry Potter。但是还是得感谢众人为这上部付出的努力吧。突然想到之前为了Hp7电影的问题和一学姐争了好久。至今我任无法理解为什么学姐坚持说Hp7上部是Hp series里最好的一部。但是我的观点又是那样站不住脚。没有坚强的理由做后盾吧。"发自内心你是舍不得的。所以你甚至不舍得给Hp一个差评" 一针见血地击中了自己的要害。

我又怎么能轻而易举地放下呢?Hp7陪了我拾年啊! 那些个午后,一群小P孩为了某个魔咒的发音而吵个半天,为了谁最强争个头破血流,为了谁最好看吵一堂课。那些个日子,英语书背后总要夹上一本马氏翻译的Hp,然后和老师顶撞说自己在了解英国文化,后来干脆换上英文版费力地看.那些日子,总能在网上挂到凌晨,冒着被父母发现的危险去看刚刚翻译好的热乎的新书。那些个时光,总能省着零花钱去新华书店买上一本垂涎已久的正版;或者因为资金不足在特价书店里和老板争个半天买本盗版回家自己纠错...某人说的对。买Hp时连和书贩砍价都变得如此不自然,觉得好像让书的价值和价格一起掉下去了。

Hp的故事还是走到了终点。当我还没有到11岁的时候,当我看到小正太Harry踏上Hogwards特快时我也幻想过自己只是个还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麻瓜小孩,或者自己的爸妈是隐藏在麻瓜世界里的厉害巫师。也曾经想过如果能去学魔法,管哪些人叫我mudblood...然后当我看完 19年以后,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看到罗琳大妈的那张笑脸,我才发现这些年就这样过来了。在Hp里的人物陪伴下过来了。

那些陪Harry成长的人离去了。弗农一家离开了。老邓,斯教授,Lupin,Tonks,Dobby,海德薇,Fred……则是永远不会回来了。那么那些陪我成长的人,也都这样离开了。没了大舅妈,没了爷爷。而那些个当年陪我一起钻Hp的少年们也都长大了。神奇的魁地奇 和那本 神奇生物在哪里 被某人当废纸卖了。某人钟爱的Hp全集据她说送个了自己的弟弟妹妹当启蒙书籍。Hp也彻彻底底地淡出了大家的谈资。偶尔能碰上几个同学,总是在谈学业的繁重,谈大学的理想……这些年间,我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异国求学,让自己体验到一年只回家一次的感觉。然后也遇上了一帮神奇的朋友,一堆棘手的问题,一堆成长的烦恼。但是我还是爱着Hp,还是关注着有关Hp的一切。我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也变了。

尽管17岁的人不会再幻想自己是个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超龄麻瓜小孩,但是Hp的世界和我又那么近。那些个寄托了自己梦想的日日夜夜也就这样在时间的河流里淌过来了。

拾年了,真的过了拾年了。十年间,沧桑巨变,物是人非。十年间,我自己放弃了很多,也收获了成长。从那个戴着眼镜的小巫师踏上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那一刻,到现在以是人父的中年大叔。Hp真的在和我一起成长。

我曾骂过罗琳,信誓旦旦地说她一定是后妈。她写死了老邓,写死了有爱的lupin和tonks,也写死了我的种种幻想。那个世界总是那样可望不可即。好像就在我的床下,就在我的身后。但是和我永远隔着一条永远也过不去的河。因为我们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是平行,也不会有交点。

至今任然不知道自己能否算的上骨灰级别的哈密瓜。甚至在Dobby死时我也忍住了自己的眼泪,悄悄地给M递上了纸巾。这样的拾年,有这样一个朋友陪伴也算是幸运吧。当初和我一起狂侃Hp的那群人里,也只有她还能陪我一起继续看Hp的电影了。

罗琳送给了我们一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穿梭在这个没有魔法的世界里,我没有魔杖,没有魔力,没有城堡,没有霍格沃茨,没有神奇的科目和老师,也没有那样传奇的经历。和千千万万的麻瓜一样,我独自穿梭在人海里。好像Hp里的路人甲路人乙。

为什么Hp会是儿童文学呢?夹杂期间的人性,人物的复杂心理,是很多成年人都琢磨不透的吧?!xiaonei上近期分享到疯的相册,还有自己的个人经历,都在给我和Hp的缘分画上句号。

19年以后,一切都正常地走着。这个世界并没有为几个人的离去而变了什么。10年之后,我任然是那个傻傻的学生,也许长高了不少,鼻梁上多了副眼镜。可是我又有多少个拾年呢?大家又有多少个拾年呢?我不敢想象如果我过了个没有Hp的10年,我会成怎样。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选择出国的10年,我又会怎样。命运就是这样无常。我们只能接受突如其来的开始,却永远猜不到那个扑朔迷离的结局。


Harry Potter给我的10年是成长。给你又是什么呢?


Ps:中文水平直线下降,写篇影评也变得困难。没办法再雕琢词句,或者是以文艺青年的口气大言不惭地乱放一堆厥词。支离破碎的段落就是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了。学长说london已经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照片上的白色又勾起了我对霍格莫德,对霍格沃茨雪天里的回忆。漫天飞舞的雪花里,昏暗灯光下的黄油啤酒,还有蜂蜜公爵糖果店的巧克力……



后记: 明年夏天上映的下部,也许我也会飙泪一次吧。不畏惧死亡,却不愿意见到身边的人离去。如果The Oblivation的交响乐再响起,应该就是明年了吧?可是明年,明年还会有人陪我把Hp的路走完么? 我不知道。梅林也不知道......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2010)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1(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哈7(上)

上映日期:2010-11-19(中国大陆/英国)片长:146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鲁伯特·格林特 海伦娜·伯翰 

导演:大卫·叶茨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