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圣:上》到最后的时候,很惊异地发现全场所有观众直到字幕出现还没有人离场,大家坐在座位上等待片尾曲完全过去。这种情况我以前可没碰见过。等到下电梯到二楼走出大门,外面刺眼的阳光提醒我不同寻常之处:我进过电影院的四次,《终结者2018》和《阿凡达》出门时是晚上八九点的夜空,《2012》是公交车站的喧闹,而《盗梦空间》则是阴雨连连,唯有这一部在影片之外深秋初冬的天气里阳光试图带给人些许的温暖。

  按照J·K·罗琳官网正史的说法,哈利·波特系列的主线历史时间是1991——1998年。霍格沃兹之战的十九年后是2017年,恰好是罗琳写完最后一本《死圣》的之后10年,凑巧的是,电影系列从2001年的《魔法石》到明年7月登场的《死圣:下》,也是整整10年,而车站的站台上送别JSP和ASP的哈利·波特,出生于1980年7月31日,到那时将是37岁,担任傲罗办公室主任满10年。每一个10年的记忆都足以搭成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可惜现实往往不会给人太多的时间。比我大七岁半的哈利·波特,在我还没上学前班的时候收到了猫头鹰寄来的信,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黑巫师,在七年时间中学会了勇气、责任、友情、力量和爱,最终走进了成人世界,而同一时间内我在他加入凤凰社之前的那段记忆早已荡然无存。同样是七年的成长,当一个麻瓜世界里的工程师并不比在霍格沃兹精彩,唯一自豪些的是如果把时间轴强行平移的话,我比他早一年考OWLS——考研那几个月的经历让我现在还心有余悸,还好麻瓜世界的NEWT只需要论文和答辩而已。

  我并不是正统的哈迷,那一帮从2000年《哈利·波特》系列前三本中文本引进国内开始追随罗琳脚步的人。当年的我对于理工之外的所有东西都不感兴趣,高二时同校一个高一的女生想给丹尼尔·拉德克利夫写信找我帮他翻译,我帮忙照做了,并且根据自己道听途说的一点点印象把Harry Potter全部写成了Harly Porter,结果是她自己把内容全部改了回去。但即使如此,我也没有去专门找书来看,当时传说中书的价格对我每月20块钱的资金流来说可以肯定是天文数字。本科以后开始看科幻,当时很喜欢罗伯特·J·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它在当年的雨果奖中输给了《火焰杯》,于是我对《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恶劣印象又加深了一层。去年《混血王子》上映的时候,我的同学们叽叽喳喳讨论,我却很遗憾毕设需要错失了《星际迷航11》,只赶上了《终结者2018》,根本没有去看《混血王子》的意思,后来听说这是很正确的,因为我错过了一部烂片。

  直到今年元月,网上偶然发现人文社译本的电子版,随手下载然后放了两周才想起来看,一看便再也没有出来过。在豆瓣上把《死圣》小说的500多条评论依次看了个遍,时光网上每部电影和每位相关主要演员的所有演过的电影以及大部分评论过了一遍,豆瓣和时光网的HP小组里的每条帖子过了一遍,与之相同的还有百度几个帖吧里的所有精品帖子和清华BBS上HP版里所有发过的历史帖子。跟着那些评论和帖子,我试图切入2007年7月的那个历史狂热期,从旁观者的角度感受哈迷的癫狂,但最后还是发现,以不到一年的时间去浏览一段存在了将近十年时间的历史仍然隔着一条沟。时间无法倒流,我们没有时间转换器,但从那时起不会错过后面的精彩。

  然后,就有了电脑里收藏的圣城家园组1280版和NORMTEAM组上译标准音轨版两个版的12部电影,有了迄今为止包括约翰·威廉姆斯、帕特里克·道伊、尼古拉斯·胡伯和亚历山卓·迪斯普拉特在内的七部电影OST和一个布拉格交响乐团的精华合辑,有了全套小说和三本官方周边作品的中英文电子版,有了像艾伦·瑞克曼、艾玛·汤普森、克蕾曼丝·波西等一群周边演员的一大堆电影,而且这些数字还会增加。

  学校图书馆里只有七本的前六本,我在借《混血王子》的时候发现上面有三个人分别用一根铅笔和两根中性笔违反规定写的各种各样的批注,与前后本各自的引用和转述、重点隐藏情节的提示、催泪之处的评笔、不负责任的对《死圣》的剧透……

  百度的哈利波特7帖吧里有一个爬了将近一万零七百楼的帖子。那是在《死圣》英文版在国内出售之后,抢在人文社之前的一帮热心网友自发组织的情节翻译,翻过那些一分钟十几条的回帖,可以想见有不少人在不分白天黑夜焦急等待……然后,我就同他们一样,一直要等到明年七月的电影大结局为止。

  我并没有主动追赶哈利·波特流行的年代,只能在霍格沃兹特快最后一节车厢通过的时候转身搭上它。我并不清楚这是无知还是不幸,但我有充足的资源来观看哈利·波特这枚烟火在此之前炸响的所有礼花。《哈利·波特》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完结的重大作品,时间的积淀不足使它无法超越《指环王》系列成为魔幻领域的巅峰,平台的不可扩展使它无法成为科幻领域中像《星际旅行》那样发展四十余年经久不衰的空前绝后大系列,而它的光辉尚未消散就已经有人想要拙劣地效仿它的成功。但是它终究是《哈利·波特》,人们对它的期盼和要求也不同寻常,国内观众对《凤凰社》和《混血王子》口诛笔伐,一致表达了一个意见:不能这么搞砸。以至于《死圣》在确定继续由大卫·耶茨执导的时候失望声一片。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四大名著之外,近20年来国内外著名作品还没有谁享受过这种待遇,连《指环王》也没有。

  还好这次大卫·耶茨至少没有让我失望。前两部的失败换来了终结篇上部相当于《火焰杯》的总体水平,情节紧张流畅、剪辑恰到好处、色彩的运用比前两部主打黑暗风格要丰富得多,对剧情的适当扩充,再加上高出一大截的配乐,还有演员演技的成熟发挥。除了因为时间限制删除了几个泪点或近似泪点以外基本没有重大瑕疵。《死圣:下》的剧情是有先天优势可供发挥的,只要能保持水平,超越《阿兹卡班的囚徒》也不是没有可能。

  网上有不少人感慨哈利·波特的时代即将过去,但在我们这个经济法则决定一切的社会,好的商业资源肯定会被不止一次挖掘。电影版的哈利·波特行将结束,不再意味着丹尼尔·拉德克利夫==哈利·詹姆斯·波特,不再意味着艾玛·沃特森==赫敏·简·格兰杰,不再意味着鲁伯特·格林特==罗纳德·比利尔斯·韦斯莱,相同意义下别的演员也将更换新的代名词,但没人能够保证不会有电视剧版的《哈利·波特》,不会有别的制片方很长时间以后重拍的《哈利·波特》,不会有新的媒体形式出现以后的《哈利·波特》,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证罗琳本人不扩大七本书加三本官方外传的规模。更何况,即使是电影,最后的终极篇章也没有到来。不要怜悯死者,怜悯活人,特别是那些生活中没有爱的人。同样,不用怜悯行将结束的某个间断时代,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那个带眼镜的小巫师和他的朋友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学会如何战胜恐惧、如何追求勇气、如何付出情感,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如何面对死亡。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2010)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1(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哈7(上)

上映日期:2010-11-19(中国大陆/英国)片长:146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鲁伯特·格林特 海伦娜·伯翰 

导演:大卫·叶茨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