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拙劣的文笔与口条限制我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哈利波特》对我这个90年代出生的人的影响;90后可能觉得这个系列只是“畅销儿童书籍”,他们无法理解《哈利波特》对我成长的意义。

     它相当于我们开始学字时用的“新华字典”?!

     开始时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朋友们可以没看完《哈利波特》书籍,甚至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便跑去看改编版电影,我天真幼稚地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原著的亵渎;

     原来,他们只是将《哈利波特》的电影当作消遣,抑或是当作商业运作宣传下的跟风品,以便茶余饭后有足够的谈资。我理解了,我才是那个理想主义的傻子,将电影当作是我生活的荧屏诠释,将与我同龄的主角当作是自己:10年前他们怀着忐忑的心迈入Hogwarts,对周围一切感到新奇,我也对自己开始可以控制自己想法和思维,有了真正的自主意识,感觉迈入初中,生活便是全新的;10年后,他们毅然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我也离开了家,离开父母,踏足未知的土地。

    《哈利波特》就像是我的成长史的书面记录。

     坐在电影院里静静地看完最后一部的上集,周围的观众不时为那些刻意制造的气氛调解品欢笑,我却对一切发生的悲与喜没有太大的感觉,或许是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心情来面对即将而来的结局。我感觉电影院里只有我和屏幕上人物,故事正在发生,然而思绪是倒放回2000年,我10岁时第一次看到《哈利波特》,以及这10 年来在书中和我人生中出现的各种人与事。

     四年级时怎么哀求妈妈她都不肯买系列前四本,结果我每周跑到购书中心看,被售货阿姨赶;六年级在体校时偷偷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之后便顶着黑眼圈冒着寒风在5:30AM出操;初中时死乞白赖终于借到新书,于是别人在校运会上驰骋,我躲在角落像尊石雕样朝圣混血王子……

     现在回想,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甚至帮助我塑造成今日的我。

     我甚至从书中配角身上也学习很多,比如Amelia Bones和Narcissa Malfoy,甚至是Bellatrix Lestrange。如果是在1年前,我根本不会在意他们的存在与否。也只有这些角色的加入,使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除了黑色与白色,还有灰色的存在。

     每当别人问我“你最喜欢的角色是谁?”时候,我说是Minerva McGonagall。其实今年重看《哈利波特》和仔细阅读Harry Potter Wiki网站里内容后,我也说不上是谁了。

     看一部作品看得深入的时候,就像作品与读者/观众融为一体,你便纠缠于众多角色中,你也觉得你是其中一员了。

     那么我会被分到哪个学院呢?

     再见了,魔法王国。




再次谢谢J.K. Rowling,这个神奇、高傲、让人肃然起敬的英伦女子。



思绪混乱地完成于2010年11月23日凌晨5点13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2010)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1(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哈7(上)

上映日期:2010-11-19(中国大陆/英国)片长:146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鲁伯特·格林特 海伦娜·伯翰 

导演:大卫·叶茨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