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后》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幕,哈里和金妮已经是三十五岁的中年人,他们有了三个小孩,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分别叫詹姆(波特父亲的名字)、阿布思(邓布利多的名字),和莉莉(波特母亲的名字)。
就西方人用自己最喜欢最尊敬的人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的问题,我曾跟达妮娅(俄罗斯)说,我们中国人给孩子起名字,总是喜欢独一无二的、不喜欢跟别人重名,因为这个名字里包含了我们对孩子的的期望和情感,这感情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希望跟别人是一样的。达妮娅说:“对名字,我们没有这种自私的想法。”她把这叫做“自私”,我不能理解,但是时至今日,换个角度来想,我们那么挖空心思地追求“独一无二”真的有意义吗?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人生真的有那么独一无二、卓尔不群吗?每个人跟另外的人都是不同的,但是哪一片树叶又比另外的树叶更有价值呢?那么多的父母,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孩子取个不会重名的名字,甚至硬造出一些字来,自己的孩子就会从头到脚地超凡脱俗吗?我们,终究只是在爱我们的人眼里是独一无二的吧。
于是,西方人的名字叫来叫去就是那几个,有的家族,每一代里都有莉莉、伊丽莎白、詹姆斯,只有熟悉的人才分得清楚这个莉莉和那个莉莉有什么不同。好像我们中国人的家谱,每一代人的名字中间的字总是规定好的,又好像我们的吉利话、福绿寿喜,总是那么几个。我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子孙后代的寄望总是不过如此吧。

当哈利波特告诉他的二儿子阿布思.西弗勒斯,他的名字中有霍格沃兹两位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是斯莱特林学院的(斯内普.西弗勒斯),而且这个人是他见过的最勇敢的人。我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我们的生活,还是有许多人、许多事值得纪念。犹如哈里波特伴随我的这些年。

我差点说哈利波特伴随我成长,然而事实是我看哈利波特电影时是23岁,已经成年,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当时和KAKA还有他的死党,买了零食,一同去看电影,一个古怪的姑娘和两个古怪的少年:他俩在外表上的反差极大,一个很修饰、一个极度不修边幅,再加上我有点不男不女的意思,这三个人一起去看的《哈利波特与密室》。当看守密室的三个头的大狗出现的时候,我真被吓了一跳,在此之前,我很多年没去影院看过电影,没有料到会有这么逼真的视觉冲击出现,还有那些会转移的楼梯,那些会说话的肖像、聪明的分院帽,都让我兴奋不已,我从未发现一部电影如此有想象力(尽管孤儿的故事很老套),让人如此愉悦。
后来的每部哈利波特电影我都去看,尽管后来拍得越来越像恐怖片,我仍然始终认为哈利波特应该是一场视听盛宴。我成了一个半吊子哈利波特迷,我只看电影,对故事情节并不深究。然而在《死亡圣器》里,哈里和金妮的亲吻还是让我很不舒服,天啊,在我的心里,他们还都是小朋友呢,我十分不喜欢小朋友谈情说爱的情节,我认为那是画蛇添足。熬了两个半小时,阴暗的杀戮、逃亡、追缉、误会和吃醋,还是没有看到结局。回来以后我决定看小说,在小说的结尾,看到了“十九年后”这个具有诱惑性的词,我很想问自己和别人:十九年后,你在哪里,牵着谁的手?
当年和我去看电影的少年有一个前不久结了婚,用大家的话来说“小孩儿都快有小孩儿了”。
我对哈利波特电影的期盼也终于完结,七年的岁月就这样滑过,谨以此来纪念我被延长了的青春期。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2010)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1(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哈7(上)

上映日期:2010-11-19(中国大陆/英国)片长:146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鲁伯特·格林特 海伦娜·伯翰 

导演:大卫·叶茨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