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这个命题,《死亡圣器(上)》前所未有地收缩了支线情节,把一切冲突张力都聚合在三人组身上。第一段戏罕见地出现于“华纳神盾”LOGO与“哈利·波特”系列LOGO之间(以往我记得多是两大LOGO连在一起,似乎从未有过这种要特殊强调的“序幕”),以赫敏为了友情所做出的牺牲为起笔,奠定了全片正剧偏悲的基调。
 
  接下来轮到“护哈联盟”,不可否认他们之中为信仰而战与为情而战的各占一半,但当两大巫师战友也要核对共同记忆才能确信对方身份时,又回到了友情与背叛的主题上。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最忠诚的伙伴也有可能变得不像他自己、有时会让你感觉从未认识过一般地陌生。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反思:有时这种质疑、猜忌的确事出有因;可有时真的源于自身的神经过敏与焦虑不安;不仅如此,正如掉队的某位护哈成员或某人的父亲或某八卦天后,有时甚至那些可鄙的背叛,也未必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
 
  ——针对这点,《死亡圣器(上)》利用“魂器”的负面影响,巧妙地在“三人组”身上也做了同样的文章。昔日携手同行的目标和梦想,有朝一日你依然还在坚持、他或许就会迷失,《社交网战》举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刚给大家上完一课,《哈利·波特》便再次提起,想必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欧美观众能比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它——而对身处阴云笼罩的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三人组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揭开大幕。
 
  我开始思考三人组为什么走到一起?三股各异的能量始终在动态中守恒的有趣设置,不是随便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能应付的。赫敏,一个生来注定被轻视的人拼命证明自己拥有谁都不可以忽视的实力;哈利,一个被宿命所捉弄的人要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罗恩,一个并不弱小的人在自己真正在意的强者面前甘愿收敛锋芒自居平凡。
 
  第一股能量主要专注于与外在角力;第二股能量消耗于跟自己较劲;第三股能量则在有效吸收第一股的同时,使第二股获得借鉴和启示。至于罗恩大战魂器对之前那段小纠纷的圆场,说迷失反而言重,倒像是两男一女青春年少不可避免的插曲——但你看,没了第三股能量来平衡,孑然似哈利、冷傲如赫敏,再怎样相互慰藉,也只能映衬得彼此更加孤独。我想很多“哈哈”既不喜欢张秋、也不待见金妮,原因正在于此吧。无论第四个人有多么优秀、多么随和,面对这个彼此需要又坚不可摧的人际关系铁三角来说,始终多余。
 
  这又让我想到了“三兄弟与死神”的故事,该段堪称《死亡圣器(上)》最大的改编难点,因为此故事尽管非讲不可、务必详尽、却又难掩突兀。目前的完成情况我认为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能做到了最好,可以接受。其实追求力量的老大、抗争死亡的老二、谦虚遁世的老三身上,也折射出一些赫敏、哈利、罗恩的影子。那么,“三件圣器聚首,可以制御死亡”,当作是隐喻三人组要齐心协力才能对抗大反派伏地魔,也并无不可吧?
 
  说到反派,他们之间的关系倒十分戏剧化。必须指出对马尔福塑造的相对断裂乃本集的一大缺陷,好歹在霍格沃兹诛杀邓布利多一役中有所作为的马尔福家族在本集失宠,但考虑到明年暑期上映的大结局里他们家会占较重戏分,按目前这样改编也不是不能通融。贝拉特里克斯与哈利·波特对待家养小精灵态度的对比,则是最后时刻的扣题,建立忠诚的基础必然是食死徒阵营瓦解的关键裂缝。
 
  看完《死亡圣器(上)》我发现,耶茨的确是迄今为止对“成长”这条内在主线的情绪把握得最仔细的人。《凤凰社》时代略写魔法部之大战而细描粉蛤蟆的改革,意识明显、收效甚微;及至《混血王子》已能烹制“终有一朝要独自迎风踏上不归路”的愁与痛,向前了一小步;到《死亡圣器(上)》此君从从容容地迈进了一大步,反而严重出乎我们的意料……
 
  《死亡圣器(上)》在颇为沉重的结尾中落幕,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甚至升起一种从未如此强烈过的对食死徒阵营的怒火。所谓患难见真情,当“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哈利抱着必死的心态上路时,赫敏和罗恩始终相伴左右,微小的感动竟然溢于言表。这是迄今为止最精彩的一部《哈利·波特》!明年夏天大结局,耶茨大叔,请再接再厉~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2010)

又名:哈利波特7:死神的圣物1(港/台)/哈利·波特与死圣(上)/哈7(上)

上映日期:2010-11-19(中国大陆/英国)片长:146分钟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鲁伯特·格林特 海伦娜·伯翰 

导演:大卫·叶茨 编剧:斯蒂芬·科洛弗 Steve Kloves/J·K·罗琳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