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来知非梦》是分集最初定下的片名,而后几易其稿,经历了很多轮的审片,提上播出议程又被调整,今天终于能够以《五月》的样貌播出,也好似梦圆一般,背后凝聚了很多很多人的努力和智慧。
我给远在美国求学的前期导演张晓蕾发了一条微信,“时隔一年,片子终于要见观众了。”
张晓蕾是我的同事,去年的这个时候,她坐上了前往武汉的绿皮火车。《五月》里好几个感人的故事情节,都是晓蕾采访拍摄的。就在节目做推广计划的时候,她和我发消息说,有康复的患者婉转表达了这样的意愿,希望不要把他的影像故事用于播出,他也不愿提及自己曾经感染新冠肺炎。
疫情过去一整年,生活逐渐恢复到平常的模样,大家虽然心照不宣,但依然有种隐隐的恐惧直到现在还笼罩在心头。还有一种恐惧来自遗忘,武汉会不会慢慢变成一个符号?那个经受过巨大牺牲的武汉和武汉人有一天会被忘记了。
《五月》展现的是噩梦醒来后的武汉在解封一个月后,千差万别的个体命运与感受。有历经万难的九死一生,也有并肩坚守的释然展颜。我希望片子能够保留住武汉和全体中国人的情感记忆,看见医护人员、病患、志愿者、基层社区工作者、武汉普通市民在抗击疫情中的努力,来对抗遗忘,对抗恐惧。
一、武汉的模样
同事们在武汉坚守拍摄了近两个月,回来时给后方的我们带回来上百个T存储量的素材。片子的素材库用拍摄导演的名字做一级目录,每一个导演名字的文件夹点进去,是日期,3月1日、3月4日……4月4日……5月2日,每一个日期点进去是密密麻麻的视频。以及,一个个故事。
友谊社区的新冠感染居民熊秀珍,需要等待核酸检测结果才能送院,在社区工作点咨询的时候,她几乎已经走不动路,几次差点跌倒在地上。女儿在旁边一面哭一面试图上前搀扶,她用力推开女儿说“不要哭,要坚强,要冲。”
外来务工司机陶永新,疫情早期他在武汉开车专门接送发热病人,也运送病逝者的骨灰到墓园。他说,他其实害怕得很,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强调说遇到确诊的病人可以不接单,但他还是接单了。
还有阿念,90后武汉女孩,作为特别的疫情亲历者,她前往火神山医院照顾身患新冠肺炎的外婆。镜头下,阿念戴着口罩,多是在帮外婆日常起居,叮嘱老人要吃东西,给老人以精神宽慰。《五月》的另一位后期导演孙功旭也是90后,他在粗剪故事的时候和我们说,阿念的外婆和他的外婆很像。90后的年轻人们在个体故事里读出了与国家的连接。抗疫支援、封闭隔离、集中检测、全民疫苗,这些让他懂得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党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不是说说而已。
我的同事张涛和孙尧在2020年4月21日再访同济中法医院时,还拍摄到了治疗恢复中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卫锋,治疗过程中,他和同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的易凡都曾面容变黑,两人的病情备受公众关心。拍摄素材中,他提到“等我身体好了,我要回到治病救人的前线。”而就在我梳理回看这些素材的夏天,已经从新闻中知悉了胡医生离世的消息。
每一天的影像在点开文件夹的瞬间砸过来,提醒着我,武汉人每一天面对着什么。
总导演秦博在制作的后半阶段,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历史在我们心中”,我们时常陷于表达所限或采录有限的遗憾中。镜头里的人们当时正在面对历史,他们理当被刻在历史里。
二、武汉之外
《五月》的剧情在策划之初,是想以全球抗疫为主要内容来拍摄的。我曾试图联系过前往意大利支援的中国医疗队,也申请过比尔·盖茨的采访,还联系过驻外的同行寻求海外协拍的支持,但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加剧,海外拍摄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当下发生的大事件面前,计划似乎远赶不上变化。防疫政策会随着人类对病毒了解的深入做出改变,纪录片的内容也会随着实际拍摄到的事例进行调整。
但是,我还是希望,片子在武汉之外,是有延展的。哪怕是武汉在疫情初期的被动,也是它留给其他城市和世界的经验。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最早是由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上发布的;“隔离14天”的观察期标准是中国在经历了疫情早期的重大创伤后总结而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辰提出的建立方舱医院的策略,是中国和其他国家成功控制疫情的主要原因;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等国当地建厂生产新冠肺炎的检测试剂,并将在日后继续为生产检测艾滋和结核病的工具做贡献。
疫情不分国界,坦然面对经验得失并对外分享,是《五月》始于武汉,又不止于武汉的表达。
三、记录该停留在哪里?
《一级响应》制作的后半阶段,国内外的各类报道和记录陆续问世,其中不乏质疑。
如果对一个地方不了解,不理解,批评是更容易的做法。
小到一个人,一个小区,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国家。
身处世界的舆论圈之中,我们的记录该停留在哪里?
石正丽、张定宇、焦雅辉、钟南山、曾光、杜斌、严佑琴、黄朝林……在海量的嘉宾采访中,我为上述的问题找到了一些答案。那是中国科学院王辰院士的采访,足足15000字的场记里,王院士讲到了他在疫情后的思考,《五月》里关于人类情感二原色的表述就是从他的采访中而来,“在面对传染病的过程中,人类表现出最本能的反应,一个是害怕传染,一个是爱护人类。”在爱与怕的交织中,衍生出了一切的高尚和悲剧。
每一个人如何面对爱与怕,中国就如何面对疫情。每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中国就是什么样的。每一个人如何战胜疫情,中国就是如何合力战胜疫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