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新海诚的动画电影将日本文化的“含蓄”表达地淋漓尽致。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 但盼风来,能留际此地。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回顾整部电影,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它的片名--“言叶之庭”,这是什么意思呢? 言叶在日语中是言语的意思,而这个“言语”这是我们日常说的话以及用来交流的媒介。那么新海诚导演为什么要用言语这样的词作为标题呢 ?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言语”所充满的“暧昧性”和“二义性”。 一个人说出口的并不等于他心中所想 , 而他心中真正所想也往往不会告诉别人 。 言语的这种模糊性产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充满“暧昧”与“试探”, 而这正是言叶之庭所讲的故事 。
我们可以注意到,孝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是选择默默观察,悄悄靠近 。他不去言叶之庭,是为了努力变成一个成熟的大人,以更好的姿态去见雪野 ,但他不说雪野就无法得知这份努力,反而以为他永远地离开了 。在雪野这边因为“言语”造成的“误解”就更多了,她早就知道孝雄的身份,却选择隐瞒对方,以此维持两人的友情。得知孝雄的心意后,雪野也始终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她对孝雄的依赖,他对两人未来的担忧,种种情绪与考虑她都藏在心里 , 最后她告诉孝雄的只有一个“拒绝”的结果,也难怪对方会那么伤心了 。
人们的相处常常会因为表达含蓄,心口不一,而用“言语”互相试探,这个过程耗费心力,但却是不可绕过的。而随着彼此之间有暧昧的言语继续沟通,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更加敏感脆弱,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电影里给了一个答案。
孝雄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雪野也在想通后追了出去,而这正是一种“及时天无雨,我亦留此地”的勇气 ,这是一种即使有被拒绝的可能,也要去表达的勇敢。也只有这样的行为才能突破“言语”这种暧昧而粘连的隔阂。
其实,关于电影的主题还有一个有趣的联想。“言叶之庭”也可以看做人的心灵之墙 ,人们会利用“言语”这种“暧昧”特性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当人身处其中时会有安全感,这样的话就如同待在一个由言语组成的亭子中一般,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保护,不被打扰。只是,如果要与其他人产生真挚的沟通,这些隔阂都是需要被打破的。它可能有痛感,但不走进,一切都不会发生。其实,即使是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我们,应该也是能够理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相处模式和“言语”所带给人们的隔阂与心灵之墙的。但是新海诚导演所在的日本文化中这种现象就更加常见了,比如我们在公共场所的警示标语,总会出现“禁止”、“严禁”等字样,但日本人却喜欢写“远虑” ,像是“电车中使用携带电话时请远虑” ,就表示“电车里不要打电话”。 这种表达委婉了很多,但初次接触难免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要动那么大的圈子呢?而在影视作品中,熟悉的例子应该像是《情书》里那段懵懂含蓄的感情了,两人明明都对彼此有好感,也都能都对彼此做出一些隐晦的“试探” ,但他们确迟迟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心意,导致了最后的结局,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还好,孝雄雪野这对最后是勇敢表白了。
说回言叶之庭,其实这是一部很有文学性的影视作品,为什么呢?首先就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来与“人物”进行微妙的对应,景物可以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雨的大小代表人物心理的起伏。在整个空间的大场景上,也与角色有对应关系,最明显的例子应该就是“大城市”与“言叶之庭”的对比。城市里高楼林立,颜色冷淡灰暗, 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疏离感, 唯有中间绿色的言叶之庭是一抹亮色,能为心灵提供暂时的休憩之所。城市其实是现代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而通过一扇扇门封锁的,越往里越幽静的,无人打扰的却又常常向往的“言叶之庭” 正是每个人的心灵世界,那里能让人忘却烦恼,《言叶之庭》针对每一个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模型”也进行了外化 ,这隐喻多层却十分精巧全面,但一点也不勉强。
影片提到的《万叶集》其中有一个“孤悲”的文学概念,整部影片贯彻了这一词汇,为什么是“孤悲”呢? 以前日语里是没有“爱”这个字的, 只用“恋”来形容“异性之间的暧昧”,而在万叶假名时代“恋”又被写作“孤悲” ,顾名思义的简单理解就是:对一个人产生爱慕之情时,反而令自己感受到了一种“孤独的悲伤”,而这种“孤悲”的来源,这是两人的互相试探。要打破它,唯有一方怀着“即使失败,也要去做”的巨大勇气,主动表白,迈出最关键的那一步。因此新海诚在描述这种纠结情感的时候,还是给了我们明媚的结局,孝雄和雪野的未来没有明确答案,更没有留下约定,但我们都记住了那句“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 ”。
其实,一直留在自己的心墙内,不走出去,不被伤害,可能是最保险的做法。但是,这虽然能够回避掉大多数的伤害,但却可能错过那些不常见,却最美好的收获。最好的东西常常不是轻易得来的,它可能是一段感情,一个新的机会,一个全新的生活,它充满挑战,但只要你进入其中就会感到无限的美好,而这都需要“迈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