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是只能在晚上一个人的时候静静看的,《挽歌》即属于此类。白日,哪怕是午后,阳光的余韵都与本片阴暗潮湿的色调相背,生出一种强烈的违和。只有夜晚,万籁俱寂的夜晚,点上一盏夜灯,才能静下心来慢慢感受《挽歌》,感受一点一点流逝的生命,感受衰老的无情。

实话说刚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有点触目惊心,毕竟潘潘的年轻那样鲜活。但是慢慢感觉到在这部电影中,她收敛起自己美貌中耀眼夺目的一面,真的呈现出男主口中“朴素的美丽”的样子。即使她素面朝天,甚至是到了结尾留着短发不施粉黛的样子骨子里的美丽依然一点一点渗透出来。

渐渐投入进去,随着男主的念白,感受那份因年老带来的犹豫与挣扎,甚至是多疑和猜忌。一个人老去的真正标志不是失去头发,而是失去勇气。故事虽然是从男主的视角展开,但我的注意力却被女性角色吸引,无论是底气十足地讲着“i'm one in a million”的Caroline还是温和而坚定问出“who I am for you”的Consuela,带一点温柔的坚韧,又有一分狡黠的聪慧。尤其是潘潘,在这部戏中可谓魅力十足,生机盎然。固然她在每部戏中都是那么活色生香,而这一部则特别是因她素面朝天的妆造而格外凸显其骨子里魅力难挡的灵魂。

年轻的女子爱上年老的教授必然是花枝招展的花蝴蝶有所图谋,这样才符合人们刻板认知中的期待。偏偏她是如此认真,如此倔强,如此坚毅,这样的爱着。这种鲜活的美丽映照出老男人的自私卑劣与年迈心虚。但这究竟是源于他的老去,还是男人的劣根性?我不得而知。然而我无意探讨角色的人品,一个立体的形象总是光与影并存。

不知是否与男主设定中的职业有关,整部电影散发着一种文人的气质,一种学术的考究,一种细腻的情绪。这部电影的优秀正在于真实的残酷,在于残酷的真实。对生命的探讨看似温柔,却又直接。一如生命如此坚韧,又如此脆弱。是否一定要让年轻的一方残缺不再完美,才足以歌颂爱情的伟大?也许只是不完美的她终于在爱情的天平上和年迈的他平等,他终于确定且坚定起来。只是这是否太迟?他会不会后悔此前的猜忌?何其讽刺,只有当面临生死,人们才终于相信她的爱,原来真的如此纯粹,别无所求。

她最终还是问出那句“will you still want to fxxk me if I lose my breast”,她定定地望向他,而他的眼神在闪烁着游移。他在她面前无所遁形,仿佛交换了年龄和身份,他在她面前变得渺小。她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软下身子,好像抽走了她此前的坚毅,最终吐露出害怕的心曲。人性总是在这样的关头暴露出赤裸的真实,就像她要他留下她赤裸着的相,永远封存。

电影中有意安排了男主的儿子做对照组,一个从小就知道爸爸不是好男人而成长起来的男孩子,最终还是完全长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爸爸的样子。这一情节是否用以佐证人在命运的面前永远无能为力,只能任凭命运的剧本不断上演。但在最后男主为了女主的病情主动去找儿子时,父子的角色却又似乎对调,再次昭示命运的神奇。

人总是要在脆弱无常中感叹坚毅,但是是否真的所有坚毅都经得起脆弱无常呢?
无论是爱,还是生命。


挽歌Elegy(2008)

又名:禁欲 / Elegy: Dying Animal

上映日期:2008-02-10片长:112分钟

主演:佩内洛普·克鲁兹 本·金斯利 丹尼斯·霍珀 派翠西娅·克拉克 

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 编剧:尼古拉斯·梅耶 Nicholas Meyer/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

挽歌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