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Louisa May Alcott知道《小妇人》在她去世131年后的样子,会不会笑得忍不住回到人间给Greta Gerwig颁个奖?
《小妇人》创作于1868年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时,二女儿Jo是作者半自传式角色。这部作品在彼时具有令人振奋的先进性,强调女性“新”的美德,不嫌贫爱富,不沉迷物质,参与工作,独立自主,勇于追求;然而又受时代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的首要任务是做一位贤妻良母,对上流社会的富贵生活依然心存向往。在21世纪各种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的今天,这种局限性显得格外突兀,如果真实还原,会略不合时宜。影片显然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它受到了影评人和影迷的双重赞誉。于是我不禁好奇,导演究竟是如何在不损伤原著的前提下将这种局限性神奇化解的呢?
《小妇人》曾多次被搬上大小荧幕,最近一次是2017年BBC的三集迷你剧。我对这个版本实在谈不上喜爱。它非常忠于原著,剧中几乎所有的情节和对白都来自小说。这种绝对的忠诚使该剧虽然画面优美,却不过是一个“缩写”,更适合对原著的重温与研习。BBC迷你剧大多倾向于利用时髦的拍摄手法“重现”经典,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可以在任何时代被解读,并不失符合当下的进步意义。这部小说的局限性恰恰逆当今潮流。Greta Gerwig作为现今最优秀的女导演之一,如何在新的女性视角下让影片具有时代精神,令人期待。

提醒:以下涉及轻微剧透!

带着这样的好奇与期待,我在影片上映第一天冲进了电影院。第一个镜头便让我惊呼“Genial!(天才!)” 原著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叙事,而Gerwig则把小说完全打碎,重新编排,前后拆分成两条时间线像DNA双螺旋结构一样平行交织在一起,既可以看到原著一模一样的影子,又并非完全一模一样——
当观众熟悉了这种时间来回穿梭的叙事方式后,尤其到中后段,Gerwig做了一些大胆的改变,令原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1、Jo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原著中对其她姐妹和Laurie大量的描写以及结尾对Jo婚姻的仓促收笔让主角光环略显黯淡。电影则以Jo为核心人物连接两条时间线,并且将原著以家开头、以家结尾改为以Jo开头
、以Jo结尾。这种处理更聚焦于Jo,再加上Saoirse Ronan的精彩表演,使Jo这个角色愈发生动夺目。

2、消除了Jo与Laurie没有终成眷属的遗憾。
我对小说中Jo没有和Laurie在一起痛心疾首。电影在让我们更加痛心疾首(导演太坏)的同时又让我们心平气和接受了Jo将心交给Bhaer教授的事实。这要归功于Gerwig对Bhaer教授的刻画比原著更讨人喜欢——去掉了或滑稽可笑或简直不能和Laurie相比的有点寒碜的特征,变成了年轻帅气既有学识又会弹钢琴的小伙子(Laurie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桥段竟被移花接木到了教授身上——Genial!),并保留了淳朴老实、憨厚腼腆、对乔满眼宠爱却又不会为了讨好她而说违心话等与Jo互补的优点。当然再好的人物设定也需要有合适的演员来表现,感谢饰演Bhaer教授的Louis Garrel,他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便双眼一亮,立刻同意了这门婚事。请原谅我这么以貌取人吧,你们要是看过BBC版满脸大胡子、年老古板、一副学究呆滞模样的教授就会明白我这颗老母亲的心了。

3、让Laurie与Amy这对cp更合理。
我无法接受Alcott竟然让Laurie变心和爱慕虚荣的Amy在一起,有种被Amy捡了大便宜的感觉。但是Gerwig对Amy这个角色进行了全新演绎,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相比Jo,Amy的确更适合还像个大男孩的Laurie,更何况她对Laurie是真心实意(感谢此处的改编)。电影中Amy少了女孩子的骄娇二气,超出年龄的成熟不只体现在言谈举止(少了书中矫揉造作之嫌),还体现在她健硕的体格(不得不说Amy的扮演者Florence Pugh比甜茶还健硕,但这样确实更有利于角色塑造,毕竟四姐妹,留给每个人的镜头不多)以及从不卑躬屈膝、永远刚正不阿的表情上。小说中Amy浮夸的毫不掩饰的爱慕金钱、希望挤入上流社会的毕生理想变成了对女性处境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电影也是以Amy之口说出了女性的困境——没有途径自力更生,婚姻是解决经济问题之道。
“...as a woman I have no way to make money, not enough to earn a living and support my family. Even if I had my own money, which I don't, it would belong to my husband the minute we were married. If we had children they would belong to him not me. They would be his property. So don't sit there and tell me that marriage isn't an economic proposition, because it is. It may not be for you but it most certainly is for me.”
Amy对Laurie发怒的这段话铿锵有力,既是对女性附属于男性地位的控诉,也表达出对自身命运咬牙接受的悲愤。小说在创作时受超验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作者的父亲Amos Bronson Alcott是超验论者),对物质追求持有鄙视态度,赞颂贫穷带来的美德,讴歌美好的精神追求,将物质与精神置于简单的二元对立。电影则没有对Amy选择金钱还是爱情进行道德评判,而把问题归结于社会根源,给原著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披上了现实主义薄纱,这不失为对原著的提升,也是对Amy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刻画。

4、巧妙的化解了原著中的思想局限。
小说前半部分渗透着对物欲的厌恶,处处体现出不愿与暴发户同流合污的清高,却矛盾的向往他们的生活;后半部分随着姐妹们一个个成家则越来越陷入对做一个贤妻良母的热衷——
“我(Meg)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丈夫和孩子眼里成为像您(Meg的母亲)那样的贤妻良母。”
电影删除了与财富的”对抗“,保留了对穷人的同情和帮助——除了小说中原有的对穷苦人家的救济,还增加了一场母亲在战后服务区工作的情节。这一情节不但体现出母亲的仁爱之心,而且在原著歌颂男人们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的基础上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性,虽然简短,感人至深。
电影还最大程度缩减了对婚后夫妻生活的描写,从而避免了”我要做贤妻良母“的碎碎念,更突出婚前两人如何走到一起,即突出(不分贵贱的)爱情——Meg忤逆富有的姑妈的教训毅然表达了对(穷小子)John的爱意,Amy拒绝了比Laurie更富有的Fred的求婚,Jo最终明白了她的真爱是(虽然贫穷但)情投意合的Bhaer教授。
前面三处之所以打括号是因为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工人、教师、牧师等已属于新兴中产阶级,但在小说中依然是传统观念中的穷人,对他们的社会地位虽然承认但并不彻底,姐妹们心底还残留着对Laurie这种大资本家奢华生活的憧憬(以Amy尤甚)。影片不但对Amy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诠释,还避免了像小说那样反复强调John和Bhaer教授“太穷”,嫁给他们就过不上(像富人那样)好日子的过分担忧。结合以前上学时和现在流行的说法,影片”铲除了小资产阶级思想余毒“。

5、将原著略显仓促的结尾升华。
电影有两条时间线,两个地点,两个主题,所以也有两个结尾。一个在家乡,所有人聚在Jo的家进行了一场伊甸园式大联欢,紧扣家的主题;另一个在纽约——
全片以Jo在报社开始,以Jo在报社结束;开篇忠于原著(不是原著的圣诞节,但此处情节来自原著),结局是全新续接。电影既在形式上完成了从古(原著)到今(新的情节)的创作,也在思想上完成了从古(胆怯的Jo假借朋友之名投稿)到今(Jo已经会跟主编讨价还价了)的蜕变。整部电影虽然不是线性叙事,两条线分开来看也不是严格的线性,却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回归工整,并利用这种工整性将原著中的女性进步思想升华,让《小妇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Gerwig的改编能力令人赞叹。

作为文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本片不仅拥有精致的羡煞旁人的演员阵容,更重要的是,还拥有既大胆又有品味(不像很多毁经典的自大的喜欢瞎编乱造)的编剧和导演Greta Gerwig,既没有遗失原著中的思想精髓,又继承了Louisa May Alcott的创作精神,紧跟时代,超越时代。这样一部作品,值得每个热爱《小妇人》的书迷一看!

小妇人Little Women(2019)

又名:她们(台)

上映日期:2020(中国大陆) / 2019-12-25(美国)片长:135分钟

主演:西尔莎·罗南 艾玛·沃森 弗洛伦丝·皮尤 伊莱扎·斯坎伦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编剧: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

小妇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