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读过原著,没有看过17年、94年甚至更早的电影改编,在观看这一版电影之前并不知道剧情走向,所以不能从改编的角度分析,仅仅从影片本身记录相关感受。
首先穿插叙事的方式对我这种不熟悉剧情的人来说太不友好,电影开篇就要接受高密度台词的轰炸还要短时间记住人名分辨出这是七年之前还是之后的故事,另外我英文还不是太好。但是考虑到《小妇人》几乎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以这对他们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双线交织的方式也让我在观看的时候将过多的注意力和期待放在Jo和劳伦斯,忽视了七年后故事的发展。如果不回想回看电影,很容易觉得这是一部狗血且铺垫不足的电影。
Jo的妹妹最终嫁给了Jo的“初恋”劳伦斯。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狗血的,如果没有导演的装点。
双线叙事的方式实际上是讲述了四段爱情故事,突出了变化与成长。
Jo与劳伦斯的故事是电影着墨最多的,这也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一段故事。Jo的与众不同让这段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戏码变得与众不同。Jo与劳伦斯的爱情是最简单纯粹的,是年轻的时候白马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主要集中于跳舞、串门、滑冰、“俱乐部”等生活日常。劳伦斯与Jo的青年生活相互融合,这是一段很美好也很让人向往的初恋式的美好爱情。但是,这段爱情最终只能以句号收尾。年轻的Jo“特立独行”、敢爱敢恨,会宁愿剪掉自己的头发也不向自己不喜欢的姨妈要钱然后又在半夜落泪,但她抗拒接受这份爱。她和劳伦斯被视为天造地设,这份爱被众人期望。她在害怕,她害怕成为她厌恶的人、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她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会结婚。面对劳伦斯的表白(求婚),Jo断然拒绝。
Jo与弗里德里希教授的爱情常常被人忽视,甚至被视为小说最后对男权的妥协。在七年后的叙事中,冷色调的使用使情感的抒发更为克制、人物也更显成熟。Jo在影片最后在大家的鼓动下,奔向教授并在雨伞之下亲吻的情节绝非是对好莱坞式完满结局的刻意追求,Jo是真的爱教授。初次相遇,you are on fire, 可以看出两人都经常靠在火炉边因为看书太入迷把衣服点燃。这也刚好与劳伦斯那条线相对照,劳伦斯对Jo烧着衣服的感受更多是觉得她有趣,而教授和Jo更多就体现出志同道合了。跳舞的情节也是两条线都有,都是作为爱情的点火石存在。后来,教授把莎士比亚文集送给Jo,并且主动表示愿意读Jo写的文字。Jo是什么反应,娇羞地笑、手指反复敲打教授写的信、不断抖动脚。Jo将自己的文字给教授看,激动地回答教授提出的问题,期待着教授给予好评,在教授有所批评之时接近于失态。显然,这是她没法接受的,她被拒绝了如此多次都可以接受都可以忍受,但是这一次不行,因为这是一个她很在乎的人。教授的确指出了她写作的问题,写最受欢迎的而非自己愿意写的。而这时的Jo投稿还不敢用真名。而教授对Jo的喜爱也很有意思,第一次见面知道Jo还在工作感到很奇怪,得知她为家赚钱之时显然有所欣赏。教授喜欢Jo作为独立女性的存在,并且真心地想要帮助Jo的写作工作。而写作对Jo意味着什么呢?Jo的文字被Amy烧毁,先是扑上去就打、然后止不住的哭泣、最后双目无神地吃着面包与Amy绝交,不得不说罗南的演技真是活灵活现。
而Jo的成长也是发生在七年后,被教授否定后,她对自己的写作开始产生了怀疑。而真正让她下决心写关于自己的故事的妹妹Beth的死亡,这段表现的极为克制,只是七年前后的对比,让那个在Beth说潮总有一天会退时说我会阻止它的Jo的情感得到了充分展现。而这时,导演给了一个镜头,Jo站着母亲在她怀中哭泣,Jo终于长大了,她将真正成为这个家的顶梁柱。
电影中两封信,以演员独白(?)的形式将内容呈现,一封是教授写给Jo的希望可以看看Jo的文字。另一封是Jo给出版社的,希望自己的《小妇人》可以被出版。这也是Jo写作转变的直接表现,而教授这个人物绝对是关键角色。
至于为什么Jo还要给劳伦斯写那封“恨嫁”的信,我想真的是因为冲动。在母亲反复提问,Jo都没有直接回答自己到底爱不爱劳伦斯,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I a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m so lonely这是当初自己拒绝劳伦斯的重要原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独立女性不要从于世俗。但是她却因此孤独,而教授是她可以述说的人,但是他居然不认可自己。剪辑方式,减弱了故事的连贯性,加强了劳伦斯那条线对七年后这条线的影响。七年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不如从前,但是为了摆脱孤独,她又做了一个不太成熟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的改变又是第三段爱情带来。
Amy和劳伦斯的爱情的确出人意料。他们的爱也完全产生于七年后这一时间段里,七年后偶遇虽然两人张嘴闭嘴都是Jo,但正是因为Jo,劳伦斯才看到了Jo的魅力。七年后的劳伦斯居然还在因为Jo的拒绝而自暴自弃,那个对Jo说自己绝对不会爱上别人、自己宁愿去死的男孩似乎实现了他的承诺。然而Amy的嘴炮让他从自暴自弃中挣脱出来,生活还要继续。他看到Amy为了自己的艺术家梦想坚持画画,感受到了Amy对自己的关心,也察觉到了Amy与弗雷德的感情并非真心。他不断对Amy说不要和弗雷德结婚。七年后的两个人显然要成熟的多,对各自的感情心知肚明只差戳破。但是这对Amy来说却不容易,Amy和弗雷德的结合也是人人期待,此时的她该如何拒绝这样一位比劳伦斯更有钱的绅士结婚呢?在画室里,劳伦斯为Amy解开衣服的特写镜头极其暧昧,之后Amy立即换上干净漂亮的衣服坐上弗雷德华丽的马车。这是艰难的选择,即使拒绝弗雷德,她真的能接受作为姐姐初恋的劳伦斯吗?难道她不会再次成为姐姐的替代品吗?最终她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心,而这个选择也影响到了Jo。
Jo不再拥有吃“回笼草”的机会。当然在劳伦斯对Jo说他最爱的人还是她时,她可以让劳伦斯悔婚,可以说自己还爱着他,但是她没有,因为这必然会导致家庭分裂。看着妹妹她甚至没有表现出伤心和难过,我想她心中有的只是错过的懊悔
第四段爱情是Meg与穷教师的。这一对作为“对照组”般的存在不想多说。Meg这个角色本身没有特别复杂,在一众大神之中艾玛的表现也没有评论里面说的那么差。两个小时的电影要塑造这么多角色是不容易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托尔斯泰在长篇巨著中将每个角色塑造的那么有血有肉。
所以在各种铺垫下,这样的剧情并不显狗血反而深化了电影的主题。电影最后想阐述的婚姻爱情观绝非是为了女性独立而不婚,或者放弃爱情。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权利,不要因为你不喜欢就觉得不重要。即便是到了2019,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为什么Jo最后要结婚?当然,如电影中boss所说赚钱的需要,《小妇人》如此卡司在圣诞节上映投资商不就是为了大赚一笔,投资商会同意吗?如果对原著颠覆性改动难免会有损票房,这是说笑但也并非说笑。最重要的是,那个人来了,Jo没有必要单身。这是Jo成长的一部分,这是她婚姻观念变化的一部分。婚姻是关于经济的。如果Jo实际上作为独身主义和教授在一起,两个人都有收入结不结婚也无所谓。但是Jo应当有追求爱的权利,这也是电影倡导的大胆追求自己所爱。如果你是姨妈那样的人,腰缠万贯、谁都看不上,当然可以选择单身。当然你也可以像Meg一样选择平平淡淡的生活,虽然是家庭主妇但却也可以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守。你也可以像Amy一样,选择那个你一直爱着的人即使会受到别人的质疑。你也可以像劳伦斯一样,放弃了青年时的执念,与那个爱你的人在一起。重要的是,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并且过上还不错的生活。婚姻作为一种契约,约束了双方的行为。家庭主妇不应该被鄙视,对内的投资也应当视为一种实质性投资。而婚姻保障了
短评里说电影蹭女权主义的热度 Are you kidding me?女权主义的大火难道不应该越烧越烈吗?难道只应该有余温然后重回旧时代吗?只要这把火没少错。(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没有女性好莱坞若干人等还要闹我个人认为有点像煽风点火的无赖只是想给自己抢点利益)女权主义发展却在不断加重女性的压力,过去只要求女性成为家庭里的超人,现在女性必须要内外兼修。鸟笼理论很有趣,如果你只看着鸟笼的每一根柱子,你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鸟儿飞不出去。女性受到的是系统性压迫。相比于男性,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低、更难找到工作、同工不同酬、在各个领域内优秀的女性不够多(这也是电影中体现的,现在依旧存在)...施加于女性的却也要求也越来越多。(这也是新一代女性更是所有人要面对的事情,在要求权利的同时注定也是一个斗争的过程)
罗南和甜茶的缘分从《伯德小姐》延续到《小妇人》,同样的导演,相似的成长主题,但是演出了不同的人物与爱情。我相信,他们注定会像小李子和温肥一样手持小金人在奥斯卡殿堂里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