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很迷幻的电影,[The Doors]、[Into The Wild]、[颐和园],而最迷幻的应该是刚刚看完的[Requiem for a Dream],中文名约[梦之安魂曲]。我至于迷幻电影的概念,不外乎,毒品、迷幻剂、酒精、乱交、摇滚。。。其实也没有考证过,迷幻剂属不属于毒品,但是是混淆也好,凑巧吻合也罢,通过电影的镜头表现出来的迷幻,我首先想到的摇晃的长镜头。但对于[Requiem for a Dream],那种凌厉的剪辑和即使在很安详的镜头前充斥着的高亢悲壮的配乐,让人从头迷幻到尾。
其实,前几天看[The Doors]时候,正是感冒最严重的时候,身体中可能有那么5%的迷幻作用存在,到今天,剧情细节基本已经忘完了,但是那种焦躁不安的氛围在血液中还能体会得到。今天看了这部大名鼎鼎的晕人大作,看之前很多朋友跟我说,他们看的时候是快进过去的,而且非常看不懂。怀着坎坷不安的心情,看完了这部102分钟的电影,而最后的十分钟,几乎是度秒如年,咬着手指头,盼望电影早点过去。这种祈求不同于看[风语者]的那种不耐烦,今天真的是不忍心看下去。但是我承认,最后的不安绝大部分源自于对Jennifer Connelly命运的绝望和痛惜,因为我太爱这个女演员了,脆弱而坚强的美。
有时候对于那种敬而远之的生活有无数的好奇,我不称他们为吸毒者,我宁可叫他们上瘾者。不知道牛逼如Darren Aronofsky的天才拍这部影片的目的所在,将那种迷幻用影像真实地表现出来?用四个人的命运揭示上瘾者的不幸?还是有什么影射于现实的意义?我确实很难把握住,只能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测导演的意图。最先想到的是,如[穆荷兰道]还原真实梦境那种去还原迷幻剂的作用;可是看到最后,又觉得导演可能是在表现一种人性,爱情、亲情与梦想;可是刚刚,觉得不会吧,牛逼如Darren Aronofsky的人不不会屈服于就事论事的。其实电影牵扯到很多社会问题,刺激如毒品,美好如美国梦,空洞如闪闪发亮的电视秀。。。影片牛逼的地方在于导演并到最后页没有给出一个happy ending,或者说一个好往的方向前进的出口,甚至没有丝毫的希望。
在想,或许毒品迷幻剂只是一种人生活的出口,就像有些人会购物,有些人会看书,有些人会赌博,有些人会流连于夜店。。。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出口,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且,到最后,其实都会老去,都去死亡。只是使用迷幻剂,是一种过于致激的方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