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北京百老汇艺术中心放映完德国电影节开幕影片《系统破坏者》后,几位嘉宾对于电影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提问问题的观众中也来了一位系统破坏者,在台上表演行为艺术被保安追着满影厅跑,控诉之前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希望这两位系统破坏者的问题都可以从源头得到解决。
德国电影节中国大使王景春· WANG Jingchun
书本记者拿到的签名手册
第七届德国电影节《系统破坏者》映后谈
映后嘉宾:
·西蒙娜·鲍曼 德国电影协会总经理
·沙丹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
·杨洋 百老汇电影中心节目与宣传推广副总监
·苏德中 YoKID创始人兼CEO、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
主持人:我们今天有一个特别的嘉宾,我当时与主办方讨论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必须要请一个专业人士,因为我们都是搞电影看电影的,对于这个片子它的主题实在太特别了,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用我们自己的知识来去解读它,所以我们专门邀请了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也是YoKID的创始人和CEO苏中德先生。

Q1:《系统破坏者》这个片子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获得了艺术贡献奖,也将作为今年德国推选的明年202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申奥片,在开幕式的时候鲍曼女士也提到了,这个片子的导演比较年轻,是第一次拍片,这个题材其实也是蛮有争议的,这样一个结果当时在德国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
所以想请鲍曼女士先跟我们讲一讲当时的情况,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推选为申奥片,以及说它作为一个艺术片,适合在小范围的艺术影院去放映的这样一个电影,在德国的电影界或是德国的社会引发了怎样的讨论。
鲍曼:影片的风格故事确实是非常的特殊。为拍这部影片的筹资就花了两年的时间,首先是向电视频道推荐,希望能筹资把它拍成电视片,但是被拒绝了,然后德国的电影基金会也拒绝了给他提供资金的支持。
它确实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凡是观影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脚本写得非常的好,从制作来讲的话,它也有非常大的力度,我觉得这些加起来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秘密。他所受到的好评不仅仅是在电影节上,其实是在普通电影院里面也获得非常大的好评,这是可以从观众回到家以后又会把它推荐给家人、朋友等看出,因此它会有的非常好的一种传播效应。
至于说为什么会推选它去参加明年的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这是因为这部影片确实是今年在德国的最佳影片。以往的年头我们都会去推选一些较为大众熟悉的题材,大家比较看习惯的故事的类型。
但是今年评选委员决定去选一种非常清新的风格,一个新导演的一个影片,也是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是故意这么做,让大家看到这就是我们德国的电影,我们就是与众不同。
Q2:大家看完这个片子可能会有很深刻的这样一个感受,影片有很多非常主观的镜头,每当本尼或者是狂躁或者是狂喜的时候,不管是从音乐还是声音的设计,还是剪辑的节奏上,导演都会有意地想让大家进入相应的一个世界,去体验可以说是一个病人的视角。
与此同时这样子的一个病人,他的世界一定给我们的感受是不舒服的,这可能就是艺术电影它要做的一件事情。我之前跟沙丹聊过,他们电影资料馆还负责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就的选片工作,这部电影他很早看过了,当时也是把这个片子推荐给了艺联。
第2个问题想请沙丹先生谈谈:这样一部用这样特别的艺术手法,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去符合观众的欣赏水平,甚至接受水平可能都达不到,即便是喜欢艺术电影的观众,所以你觉得这样一个新导演的特殊社会议题的特殊艺术手法的电影,你觉得在艺联推广的前景会怎样?
沙丹:我是今年6月份的时候,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次看到这个影片,影片从柏林电影节拿了奖之后,我就听到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对这片影的赞赏,尤其对于电影当中小女孩非常精湛的,令人震撼的表演,都交口称赞,甚至说小女孩是不是有机会可以拿到柏林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后!
但是这个电影我在上海第一次看了之后,会觉得说既震撼,同时心里非常的难受,如果让我再看第二遍的话,其实我不是那么愿意,但是我非常乐意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我们作为电影这行的工作者,实际上很应该用合理的合适的方法给大家去推荐好看的电影,让他们被电影观众知道。
在电影节中主要是有两类电影,这种电影跟好莱坞电影有很大的不一样,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所代表的这种艺术电影的体系当中,主要有两类电影我们去会特别地去注意,一类是走所谓的美学的建构,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像毕赣的片子《地球最后的夜晚》,像刁亦男今年的新片《南方车站的聚会》。而另外很大的一类是走议题化的作品。
像今天的这个作品,它实际上是讲社会机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作品,这样电影其实是属于是典型的,在电影节当中会特别受喜欢的作品,它虽然非常小众,但是它代表了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这种影片也总是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就进入到中国电影中国观众的视野当中来的。
所以我并不觉得观众对于它的欣赏会存在障碍,而我们作为影评人,我们应该更好的对这个电影当中的尤其是电影化的方法,怎么去拍摄影片等,做一些更良心的推荐和引导。
Q3:我们可以从片名【系统破化者(System Crasher)】聊一下,这样一个词是不是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存在,他指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群?
苏博士:在主角的人际关系的系统中,她不是以是非对错黑白来做这个系统的准则,它是以爱与恨和她内心的心理的状态为准则的。她觉得对方对于自己有关怀就是爱,而没有或者吵起来了就是恨。
刚才主持人会用到患者、病人这样的词汇描述本尼,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会给一个定义叫做受害者。我们看到在德国,其实我们也知道,德国在全世界福利的系统其很健全。
在那么健全的系统,在影片的第一句话说安全玻璃是不会破的情况下,都有那么大的漏洞。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源头在家庭系统中出现问题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在我以前读本科的香港中文大学也好,或者在剑桥也好,我们是很需要这种的电影去讲,反映心理学的内涵,如果让我讲的话,可能讲三个小时都不够,感谢导演,也感谢大家对这个议题有兴趣,把它提升到一个社会会关注,小孩子最纯真但是也可以有最黑暗的行为的一个价值的命题。

Q4:我看完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出路在哪里?最后甚至我会觉得这样这个片子的结尾与其它说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不如说导演甚至有一点点迷失和失控在里面,其实他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苏博士:我非常理解导演在最后用open ending 因为导演的确是解决不了,因为我们都解决不了,所以导演是不可能解决的。
这个影片中,对小孩子进行了很多方法的治疗,有心理引导和吃药。从我的个人的角度来说,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解决家庭的温暖的源头,解决不了这个事情。本尼这个女孩百分百是不幸的,但是在两个小时里面,她已经不停的遇到一些很幸运的人。
遗憾的是这些人不是他的母亲,他母亲是落荒而逃的。最后我们发现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本身。如果真正要有一个出路的话,可能从家庭教育着手,会去比我们去想怎么样治好她的病,更为重要。

沙丹:这个电影我们其实看到有很多次机会,这电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很多次大家好像都看到了希望,如果每次希望就那个时候结束的话,这电影可能就是一个情节剧,就是一个通俗剧,但它因为最后没有变成一个通俗剧,而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的结尾的话,这电影就成了艺术电影。
我非常同意苏教授的苏博士士的观点,这电影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什么希望的结局。包括这个女孩现在可能送到非洲去,再过一两年的话,等到14岁之后,马上可能就要最后就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这是他必然的一个结局,我似乎感觉到。所以我觉得这个影片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两难的一个议题,给咱们的观众也好,或者给政府也好,或者给咱们社会救助机构。
Q5:对于这部电影他有很多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很主观的呈现,那么我们如何去评价一部艺术电影好不好呢?
沙丹:电影都是没有文法的,一个电影说好不好说,还是在说喜不喜欢,还是说这电影当中有没有真正打动你自己的心。这个电影当中导演其实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系统,做一个感官性的演示,感官的延伸。
总而言之我觉得处理这样的一种方法,电影语言其实非常多的种类,至于您说它好不好的话,我觉得说你自己如果喜欢它的话,它就是好的,因为文学评论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对错的,只要适合您的话,我觉得就可以。
书本短评
悠长假期:《系统破坏者》带着我们走近了PTSD患者,并用很多主观镜头带我们进入本尼的世界。作为一个新导演,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冲突效果都很不错,但缺少了叙事及镜头的简洁性,以至于除了影片题材的原因,观众也并不希望再去看第二次。影片中本尼虽然并没有得到救赎,但是能给观看电影的人带来一种更关注自己感受,更注意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力量。
胡丹:观感跟《杀人回忆》相似,压抑而理解。这个更让人思考怎么去帮助所谓的问题儿童,我觉得社会意义甚远。
整理:周梓薇
编辑:刘青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系统破坏者Systemsprenger(2019)

又名:萝莉破坏王(台) / System Crasher / Benni

上映日期:2019-02-08(柏林电影节) / 2019-09-19(德国)片长:118分钟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 编剧:诺拉·芬沙伊德 Nora Fingscheidt

系统破坏者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