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05-17

深海长眠:向死而生

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
孩子们问她
你要什么,西比尔?
她回答道
我要死

——《荒原》 【美】艾略特


【雷蒙】

   如果将本片的人物关系比作一个圆,那么高位截瘫的雷蒙无疑处在这个圆的中心位置,是全片的核心人物。故事由他开始,由他终结,他是生命意义讨论的提出者和追问者,也是解答者和实践者。28年前的一场意外终结了本应灿烂自由的人生,从此他告别了海,告别了诗歌,告别了水手生涯,在一张床和一扇窗间依靠他人的照料和顽强的精神意志活下去。
   影片对于雷蒙的出场设定为闭目中宁静深沉的呼吸声,导演将这一段处理成全黑的主观镜头,即在雷蒙外部形象出现之前其精神世界就已经先一步抵达影片、接触观众,此安排具有极强的带入感和深层的感染力,也暗示了人物所代表的对精神尊严及本我自由的追求。在吉妮“平静下来”的引导下,呼吸声伴随着雷蒙臆想画面中的海浪声,二者逐渐融为一体,大海也正是雷蒙这个人物的标志之一,并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海给了他生命,又拿走;是他的来路,也是归途。而海洋在影视创作中向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意向,以海为标志物的人物,势必具有深邃的内心和坚定的意志,这些在雷蒙身上的体现也是非常普遍和突出的。
   雷蒙的另一显著标志是其如同穿在身上一般的微笑,纵观全片,观众能够发现他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都超乎寻常地乐观从容——这是一个不轻易失控的人,而他对外所展露的微笑也恰恰表明了其内心世界对于死亡这一意愿的坚定和不容更改。不同于《阿甘正传》中“人生就像巧克力盒子”般随遇而安的阿甘,不同于《雨人》中对数字有着高敏感度除了弟弟世界再无他人的智障哥哥,本片中的主人公雷蒙虽也在苦难中微笑,却是“习惯了在微笑中哭泣”——因再无法真切触摸生命才发源而出的痛苦并不曾真正脱离他的内心。因此他倾向于死亡,倾向于将死亡作为一切苦难和束缚的出口,向死而生,迎接生命的全新形式。
   理解雷蒙的行为和意愿并不困难,当一个曾以自由和尊严为血液的人长久丧失了这些维持其基本人格的元素,生与死的界限就开始模糊。而雷蒙从前的形象恰恰是这样一个优秀、骄傲的天之骄子,瘫痪之后的生活如同绳子一样将他的自由、骄傲和尊严严密地窒息、捆绑起来,于雷蒙这是比死亡更难以忍受的深渊。为了突出这一点,影片采取对比的手段将人物的现实与回忆连接起来,片中多次以跳切的手法再现了雷蒙出事前的生活状态:记录其环球旅行的照片、字迹优雅语句美好的诗歌、家人的客观讲述等等。影像的美好多元进一步突显了人物现时境遇的困顿和枯萎,那微笑中包含的信息,也似乎因此变得复杂而哀伤起来。
   雷蒙说:“没有生命的自由不是自由,但没有自由的生命也不是生命”“我想死是因为这样活着对我来说不值得”;而死亡,“最终我们都会到达那里,这是生命的一部分”。影片借雷蒙的口提出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停止讨论的命题:生死。人,应当有尊严地死去,还是无尊严地活着。片中的雷蒙如同一个战士般面对着周遭反对的声音和身影,微笑着一再努力去使世界相信,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像饮食一般具有自主决定的自由,而同时,依靠他人才能延续的生命并不能给个体灵魂带去任何价值和抚慰,是可以被放弃的。在这样的境况下,死亡的意义不再是逃避惨淡现实的出口,而是一扇门,一扇窗,灵魂借此脱离肉身,从一个被痛苦和无奈所充斥的空间转渡至大片未知的空旷中,在那里长生长眠,永不止息。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言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与《深海长眠》企图告诉观众的理念一致,即生不是开始,死亦不是终结;死亡之后的世界是终极的宁静,是下一季生命的归宿和启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生。雷蒙在本片中充当着一个伫立在生死之间的符号,他的身体可以说是死了,但意志穿破了残缺的肉体顽强地存活着,顽强地渴望着向死而生。
   讨论生死很容易,但将这样的意志化为实践必定遭遇各方阻力,如同雷蒙憨厚淳朴的大哥推搡着自己的儿子说:“你到底懂不懂他要做什么!一旦他成功了,你就见不到你叔叔了!你叔叔就不存在了!你再也见不到你叔叔了!”社会化的道德法律模式能够允许个体在理性范围内行使自由意志,但也正是理性的存在使自由的范围具有有限性。影片通过法院对雷蒙申请的驳回强调了这一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让人们误以为很多东西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人能够享有对自我及附属品的一切自由;但生命不是,你无法享有任意处决自己生命的自由。自由并非存在于绝对意义之上的恣肆。
   因此,与其说雷蒙渴望着死,不如说他渴望着终极的自由。当想要看海的时候,他借助臆想飞跃窗口抵达海滩,想要亲吻的时候,他在精神的世界里吻上茱丽娅的嘴唇。但普遍意义上的自由,却是你可以任意地活,不可任意地死。雷蒙所要挑战的东西正是人类高度发达文明之下的心灵底线,雷蒙质问的是,理性是否能够允许一个被悲哀和静默折磨的人持有自主裁决的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其存在主义戏剧《苍蝇》中这样写:“突然间,自由落在我头上,使我浑身麻木,大自然向后退去……在天上,一切都消失了,既没有善,也没有恶,也没有任何人对我发号施令”,存在主义强调,当世界坍塌瓦解,人只有通过选择来达成一个全新的自我,在废墟之上借助顽强意志建筑属于自我的人生。不受他人牵制,才是对尼采“上帝死了”理论体系最好的回应。同样地,雷蒙在人生几近支离的状态下顽强追求着自由,追求着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无局限,他不想依赖,不想被评判,不想任何人站出来告诉他生命是有价值的,他只想用尊严的意志告别干涩枯槁的现实处境,从死亡中汲取力量和养分。影片对于这一点的突显大部分依靠人物台词来表现和深化——雷蒙躺在床上,与每一个前来说服和抚慰他的人交谈、倾诉,而本片的对话部分也确实具有非常强大的张力和哲思,如 “接受轮椅就像接受面包屑,这是我的自由”“这会是爱,纯洁而又能分享,这会重新回复到平衡”“你看,我看,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等,这些丝毫不逊色于语言类文本的语句如同诗歌一般感染、震撼着观众的内心。在这之间,雷蒙的形象和呐喊得以逐步真实、清晰、深刻起来。
   在此不得不提及哈维尔·巴登卓越的表演和影片几处精彩独到的设计。一张床,一扇窗,脱落的头发和萎缩的四肢,《深海长眠》中的哈维尔·巴登一改《火腿》《午夜巴塞罗那》《美错》《老无所依》等影片中或冷艳或凶暴或健硕或充斥着荷尔蒙气息的形象,仅仅依靠面部表情和台词演绎就完成了一次具有颠覆意义的非凡表演。塑造雷蒙这个人物的难度在于要在几乎不做任何肢体表演的情况下依旧使其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和哲学思索——哈维尔在此展现了一种类似体验派表演的特质,将雷蒙这一高位截瘫的残障人士外在的孱弱与内在的坚定结合得非常到位传神。雷蒙的自尊、坚强、隐忍、大度、细腻、温暖等等被他通过眼神的变化和语气的掌控充分地展现出来,一个热爱生命却想要去死的人,唯其爱得深沉,才想望得如此迫切。
   除此之外,雷蒙这一主人公在全片的另一大亮点出现在开片40分钟时的一个主观飞翔长镜头,伴随着歌剧《图兰朵》中《今夜无人入睡》的男高音唱段,镜头模拟雷蒙的身体和目光,从窄小窗口一跃而出,飞越了稻田、山峦、原野、树木和河流,最终直抵日光照耀下的海,在一片光明美好宏大的须臾和宁静中,雷蒙亲吻精神世界里的女性茱丽娅,那一刻光影重迭,沉静美好。尽管雷蒙本身是一个无法行动的人物,但影片通过视听的多元为其打造了极富感染力的主观空间即内心世界,此处的这一长镜头饱满而深情,充当着全片沉重严肃话题下的一场光明拯救,让人在梦幻般的意境中凝视雷蒙,凝视他温柔明亮的内心和对爱对自由对生命本质的由衷热爱。同样地,这也进一步说服了观众去接受雷蒙的生死哲学,如斯世界,如斯人生,却只能以想象重现在内心深处,那么这样的生命,也唯有在抵达彼岸世界后才会不那么残酷和支离吧。
   
   【茱丽娅】
   
   通观全片,唯一能够在戏分上与雷蒙这一人物相呼应的即是茱丽娅这位身患顽疾的律师。安静、倔强、瘦削而坚定的茱丽娅不仅充当了观众逐步了解雷蒙的推动力和主渠道,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人物与雷蒙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投射的作用——同样被厄运打断了光明人生,同样不甘心从此失去自由和尊严。与片中的任何一个人做比,不论客观遭遇还是主观心灵感受,茱丽娅都更能靠近雷蒙的内心。正如她拄拐面对吉妮质询时坚定说出的那句“我来这里对我很重要,不仅仅是职业需要,相信我,我很了解雷蒙”,茱丽娅无偿帮助雷蒙获得死亡权利的行为不仅出于对雷蒙生死观念的认同,更由于她渴望通过雷蒙寻求自身困境的共鸣和回音。
   影片对茱丽娅这一人物的处理非常有特点,在茱丽娅与雷蒙交流片段的展现中,导演使用了非常之多的相似蒙太奇进行人物间的转场,这在对全片任何一个人物的刻画中都是从未出现的。如茱丽娅采访雷蒙一段,录音机的相似蒙太奇将两人共同聆听雷蒙叙述时的反应连接起来,茱丽娅的理解和惋惜,雷蒙追忆已逝年华的沉痛与哀伤,形成了一种共生的情绪状态,使观众得以通过这个微皱了眉抽着烟的女子更深刻地触摸影片主题的深层表达。又如茱丽娅翻看雷蒙出事前照片一处,雷蒙的过往与曾经在茱丽娅的目光下如同闪回镜头般一一上演,这像是一种交谈,更像是一种坦诚的托付,茱丽娅在雷蒙的今昔对比中感慨,同时也交出了自己的痛苦,触摸自己的伤痕,二人相似的经历彼此融合,形成一种微妙的交集和心灵共振。可以说,茱丽娅的存在从侧面增强了雷蒙形象的立体感,她的追问、质询、抚慰和表达,都指向雷蒙的内心世界,她是他精神层面的旅伴和倾听者,而他是她苦痛的分享者和理解者,观众在两人的碰撞中从两种角度理解着同一主题,对于人物和主旨细节的思索逐步深化和明确。
   但与此同时,茱丽娅的另一个作用则是反向的,即同时承担着与雷蒙在个人选择方面的一种对比作用。当两人长谈一夜之后,茱丽娅应允雷蒙第一本书出版后会回来与他一同告别这个世界,之后却放弃了许诺,任由病痛一点点消耗了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这样的安排对于主题的表达是非常真实全面而又深刻的。在面对影片所提出的讨论时,每个生命个体都处于一种萨特所说的自我选择之中——在片中则具体反映在选择接受无自由的生命或选择奔赴无生命的自由——任何一种选择都是一种主体个性化的价值观表达。茱丽娅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由和尊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但却无法切实做出选择和行动,真正为了人性的尊严而舍弃生存机会。在茱丽娅的人物内心,生命具体形态的存在依然高于无形的尊严和自由,尽管观念上认同雷蒙,但她在行动上最终无法追随,还是陷入了一种凡人对生的留恋和困惑,这样的对照为全片主题的表达添加了非常有说服力的反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片讨论的缠绕感和复杂性。
   如同那个冷漠的牧师所说,我们的生命不由我们决定,自从我们出生,生命就已经存在于永恒,个体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作为对此种观点的部分妥协,茱丽娅作为人的渺小无力被刻意放大了,而人物自身人性上的自主性和力量感却被逐渐压抑和缩小着,且伴随影片的进行,这种放大和缩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蒙太奇上的表现则是茱丽娅出场时还偶能行走,之后凭借拄拐移动,再之后依靠轮椅,最终变为几乎丧失记忆无法行走的残障人。外部形象是人物状态的一种极佳投射,与此对比,雷蒙就从始至终地处于同一形象——尽管全身瘫痪,但其人物外观的韧性不曾改变,甚至在外出前往法院一段,影片还加入了雷蒙注视车窗外世界的主观镜头:训斥母亲的女儿,买菜归来的主妇,牵手的情侣,交欢的狗和巨大的风力发电机……雷蒙虽然是静止的,但观众从这个主观镜头中看到的却满满都是运动,一切都在呼吸,在生长,在真切地活着。但茱丽娅没有,茱丽娅只是一个渐渐消失的人物,她的痛苦也好,挣扎也罢,都在最终无力的妥协下深化了雷蒙的形象。《深海长眠》如同一次逆风的进军,中途总会遭遇各种出于人道主义和法律体制甚至是来自人性某个层面的阻力和障碍,很多人会退却,甚至连充分理解雷蒙的茱丽娅都退却了,这些退却之下的选择是对雷蒙的挑战和动摇,但雷蒙微笑着一心向死的心没有变,这又是多么令人慨叹敬畏的强大的精神意志。
   
   【罗莎】
   
   罗莎是个易被忽略但在全片主题表达上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她代表了人群,象征了部分的雷蒙渴望说服的外部世界,即普世。她平庸、多言、婚姻失败、工作岌岌可危却还拖儿带女,是一个非常世俗化的,充斥着生存困境和无望情绪的个体,符号般漂浮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偶尔在电视上看到有关雷蒙的报导,为了从比自己更惨淡的人身上寻找力量和快乐的动机,罗莎才会走进雷蒙。然而,在之后的故事发展中,雷蒙显然是逐渐充当了罗莎的精神导师,对其价值领域有了深刻的影响和撼动。最初见到雷蒙时,果酱女工罗莎愚蠢地对雷蒙做出评判:“你怎么可以如此自我封闭?”然而最终,雷蒙却是在这一最不可能提供帮助的人物的帮助下完成了死亡之歌的吟唱。这其间,不仅是雷蒙主观意愿从无望到达成的质变,更是罗莎对于生活、生存乃至死亡的重新认识。雷蒙改变了罗莎,一种生死哲学说服了部分的外部世界。这是伟大的前行。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雷蒙与罗莎之间的感情。那是爱,却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爱情,在两人之间存在着比男女情爱更高层次的宽范围情感。罗莎爱雷蒙,如同一个信徒膜拜耶稣,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崇拜和爱让雷蒙有活下去的理由,渴望做些什么去帮助这个曾给她无光生命带去希望的人。然而雷蒙说:“真正爱我的人是会帮我结束生命的,那才是爱,既纯洁,又能相互分享,是平衡的。”最终,影片刻画了一个非常唯美的镜头:罗莎和雷蒙坐在夕阳下的落地窗前,罗莎靠近雷蒙,在嘴唇即将碰触嘴唇的时刻轻轻抬头,将唯一一个吻留在雷蒙额头上,这一吻也很显然地将情爱转为了大爱。光线的运用在此画面中非常出色,黄昏的光影将人物轮廓渲染得柔和沉静,突出了雷蒙和罗莎内心宁静平和的状态。一个安然赴死的人,一个出于生命尊严大爱而杀死爱人的人,安静地坐在一起,时光停滞,岁月静好。
   影片借助罗莎这个人物,在生命主题之外又探讨了什么是真爱这一可以说更加复杂的问题。很多人爱雷蒙,爷爷、哥哥、嫂子、侄子,但他们的爱并不出于绝对的深层理解,而出于单纯的情感和惯性的甘愿——他们可以触摸底线,允许雷蒙自杀,但却无论如何无法提供任何实质帮助——从人类情感的角度说,他们的爱体现了一种主观上对于陪伴感的渴望,体现了因爱而滋生的一种异常温暖的占有欲。而罗莎,这个最初带着两个吵嚷孩子冒失走进屋的平凡陌生人,最终愿意伸出手将终结生命的毒药递给雷蒙。雷蒙用他的言行使罗莎了悟,爱要出于温存,更要出于尊重和理解。也许影片对于真爱的观念值得商榷,但可确定的一点是最终罗莎还是成长了,成熟了,理智了,理性了,外部世界逐渐形成系统的评判和抉择,罗莎起码是一种美好温暖而不乏积极意味的象征和预言。
   
   【结语】
   
   “大海深处,大海深处,在失重的劲头,梦想在那里成为现实。
    两个意愿合而为一,让一个愿望得以实现。
    你看,我看,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
    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穿过血与肉而超越一切。
    但我一直醒着,我一直希望我已经死了,让我的唇,深埋你的秀发。”
   
    全片在海洋的空镜中结束,伴随着这首由雷蒙于画外朗诵的诗歌,似乎也在试图告诉观众,雷蒙的长眠于深海,长眠于死亡是一次诗歌般的求索和完成,最终一切回归到了寂静圆满,灵魂得以安放和平息。不论争议是否存在,辩驳是否持续,雷蒙和观众都终于等来了一个意味深长、平静坦然的结局,那些痛苦、隐忍、不甘和需索,最终得以深埋地中海,在那里亘古良久,默然道别。
    但这故事中的甲乙丙和你我他显然留了下来,仍在荧幕之外的世界生生不息着。
    他们热爱雷蒙,热爱这部电影。我也一样。

深海长眠Mar adentro(2004)

又名:长眠地中海 / 情流心海 / 内心之海 / 点燃生命之海 / The Sea Inside

上映日期:2004-09-03(西班牙)片长:125分钟

主演:哈维尔·巴登 洛拉·杜埃尼亚斯 阿尔维托·阿玛里利亚 贝伦· 

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 编剧:Alejandro Amenábar/Mateo Gil

深海长眠的影评

S
S • 深海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