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的城市,不是《V字仇杀队》中苏特勒政权那种恣意、恐怖、自私的专制,而是查尔斯·泰勒所谓“温和专制主义”——简单说来,就是把群众放进不断加热的温水里。规则的目的,符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现实,是为了人类利益。通过集中培训,让人们知道,有配偶的生活更安全,比如噎着有人救,结伴而行不怕色狼,甚至为了巩固配偶关系,会分配孩子组成家庭。规则适用是平等、普遍的,虽然严苛,比如不得手淫,但被培训者仍有很多选择,选择配偶,或逾期配对不成,选择变成哪种动物。规则的强制力,并不以暴力剥夺生命,而以技术重塑生命——逾期配对不成,变成动物;被培训的人,定期被组织用麻醉枪将逃脱者抓回来重新改造。

从豆瓣到知乎,国内对这部片的影评基本还是“单身久了变成狗”、“不相信爱情”。但现在再看,再想,再对比现在和谐时代,对比开放二胎、打压LGBT、宣传二十四孝,甚至“女德”,对比这两个月网络生活的变化,或许就不只是看到爱情问题了。

影片将背景设置在了一个未知的年代,在那里,所有人都必须成双成对,一旦你不幸被伴侣抛弃,或者是找不到可以相爱的人,那么你将被抓捕,送往“宾馆”。在那里你有45天的时间可以快速配对,否则将被转化为一种动物,幸运的是,动物的种类你可以自由选择(单身狗是很受欢迎的选择哦)。男主角David,就带着自己被转化为狗的哥哥,入住了宾馆,他为自己设定的选择是龙虾,一种在深海生长的动物,有着贵族一般的蓝色血液,可以长久的生存。在宾馆的日子里,单身男女一边要寻找另一半,一边要接受宾馆工作人员的热心引导,包括用可笑的情景剧来提醒单身的可悲,绑住你的一只手来告诫独自生活的不便,甚至是引发你的性冲动,然后再毫不客气的用刑罚严格禁止释放。
任何一种绝望都是有缝隙的,在令人崩溃的城市与宾馆之外的山林,就是这些实在找不到伴侣的人们,隐匿的栖身处。但是这里,又被设置成了一个截然相反又相似的世界。在这里不许谈情说爱,每个人必须依靠自己生活。为了维护孤独者的秩序,领袖严格执行着残忍的规则,一旦在这块领域恋爱,将受到比伴侣世界更残酷的惩罚,接个吻就要割掉嘴唇,相爱则被摘掉角膜。如果你刚才正在感谢影片替你嘲讽了社会对单身狗的苛责,那么此时就是你为独身主义者汗颜的时刻。
不论这世界属于伴侣还是单身狗,爱情总是在发生。影片在荒诞的世界里头也不回的狂奔下去,虚伪的爱情与婚姻,真实的感情与渴望,在这独特的设定下都浮现出了可悲的本质。影片中,所有人寻找伴侣时的兴奋点都是——与自己的共同点,爱流鼻血的女孩在看见瘸腿男人流鼻血的瞬间,就对他另眼相看;残酷冷血的女人,因为男人对她噎食无动于衷而被触动。这些看似是脑洞大开的设定背后,则是让观众笑容褪去后的沉重思考。
人类社会那些所谓的规则,以及主流的价值观,真的是正确的吗?三百年前,铝被视为世界上最宝贵的金属,但随着电解铝技术的普及,铝很快走下了神坛。现在人们将钻石视为最珍贵的矿物,等到人们可以大规模生成钻石后,它的地位又会如何呢?就像五十年前的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当今的一套房子,一个包包,无非都是人类强行给自己加上的枷锁而已,实际上它们的价值都被严重高估了,就像本片中的“婚姻”一样。 城市里莫名其妙的伴侣制度,是对生活中主流思想侵占个体隐私的讽刺。而那些忙忙碌碌的居民,那些被迫配对的单身者,为何不对这荒谬的一切产生质疑,正如当下青年们面对催婚长辈的反抗与无奈。现实中,当主流思想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一个时代,有多少人有勇气去反问它的对错? 森林中,孤独者的生活浮出水面。影片也没有放过对这些激进分子的讽刺。人们逃向这里,却没有找到想要的自由。这里的领袖更加严苛,为了维护孤独的秩序,不惜牺牲成员的生命,甚至有比宾馆更为可怕的酷刑。到头来,所有的秩序,都是建立在对个体的践踏之上,而非更好的为成员服务。坚持独身的想法是可笑的,而制度,则是一个比另一个更加糟糕。无论是维护制度,还是反对制度,实质上都没有区别,只是人类为自己无意义的人生强行添加上的意义而已,一如“爱情”、“自由”、“奋斗”、“报答”。
我越来越看不懂人生,也越来越搞不懂人生所谓的“意义”。目不转睛地看完本片,突然惊觉,在24度的空调下,冷汗早已流满了我的全身。

龙虾The Lobster(2015)

又名:单身动物园(港/台) / Ο Αστακός

上映日期:2015-05-15(戛纳电影节) / 2015-10-16(爱尔兰)片长:118分钟

主演:科林·法瑞尔 蕾切尔·薇兹 约翰·C·赖利 蕾雅·赛杜 奥利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编剧:欧格斯·兰斯莫斯 Giorgos Lanthimos/艾锡米斯·费利珀 Efthymis Filippou

龙虾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