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的某个时期,单身的人被送到“酒店”进行“限时考验”,暨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自己找到匹配的异性交往对象,否则就要在到期后变成动物,而唯一能够延长期限的方法就是去森林里捕杀“独身主义者”,每杀一个人延长一天的单身寿命。“酒店”表面的规则很简单,而在“配对”成功之前不允许发生性行为且不允许自慰无疑给成功配对增加了难度。在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环境下,有趣的故事一一展开。
男主在入住时被问及如果配对失败想要变成什么动物,“龙虾。因为我喜欢海,而且龙虾可以活上百年并且繁育能力不减。” 影片一开头就扣下了一顶大帽子:即便被降维打击成牲畜也要做一只活得久又可以尽情交配的牲畜。
一日早餐时刻男主结识了另外两位友人,一位在后期因为被发现自慰而遭受皮肉之苦,而另一位为了避免配对失败变成牲畜,在遇到了会不自觉流鼻血的女伴后硬生生一次又一次地撞破自己的鼻子,用欺骗的假象编织一个可以配对的共同点,开始了“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不仅如此,“酒店”配备的“小孩”还能避免夫妻生活中的摩擦和争吵。男主眼看大限将至,于是用同样欺骗的方法找到了女伴,却在自己变成狗的哥哥被女伴杀死后暴露无遗。这种尴尬的状况必然是你死我活,一旦被揭发就会被降格为人人唾弃的一种生物,男主遂将女伴“击毙”后逃到了另一个乌托邦里:流亡的独身主义者阵营,一群看似是超脱了“婚姻制度”和“单身狗悲惨命运”的另类人群,实则是另一种沙文主义,从密谋胁迫“夫妻”中的一人杀死对方,到成员一旦被发现有肢体接触和“配对”倾向便会同样被酷刑处置的规定,只不过是从一种极端到了另一种极端。
三种人三种生存之道。“酒店”里既反婚姻制度又逃不出束缚不想变成牲畜的人通过宰杀独身主义者得以生存;不想变成牲畜又没有宰杀能力来支持自己不婚的人选择“强制婚姻”;而逃出来的名正言顺的独身主义者却找到真爱。
我们都不愿意做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底层,即便变成牲畜可以任意吃喝玩乐,随意交配享乐,但有多少人披着人皮的外衣,用相敬如宾的“强制婚姻”包裹自己,终究还是经受不住人性的考验,毕竟相比之下穿着人皮的外衣进行动物性的活动要容易且体面得多,毕竟“单身狗”终究还是处于鄙视链的底端。为了爬到需求层次的中端,配对的忙着配对,杀独身主义者的忙着杀独身主义者,二者的共同点恐怕就是要为自己必不得已的选择不断拼杀和纠缠,不在“杀人”的道路上血光四溅,就在婚姻的生活里勉强维持,就好像“中产阶级”既不愿回到最低层级,又不得不在“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苟延残喘。
而独身主义者是否就是跳出体制内,走了捷径直接跃升到需求层次的最上层呢?虽然独身主义乌托邦式的规则同样反人性,但相比其他几个层次群体确实自由且高级的多。最起码他们可以在亲朋好友面前回归世俗,用身份的谎言欲盖弥彰,再回到自己独身主义的树洞里饮鸩止渴。
男主的人设一直像一个反叛者,从“酒店”里出逃是反叛,在独身主义阵营里找到真爱后私奔亦是反叛。而影片结尾着实让人尴尬。恋情被发现,身为独身主义一员的女主被弄瞎双眼,男主险些被活埋。可是在这两个乌托邦世界的夹缝中找到真爱是多么不易且浪漫的事啊,然而男主带着盲人女主私奔到城市后最讽刺的一幕发生了:男主为爱要把自己的双眼弄瞎,为爱要和女主成为一类人,为爱要体会女主的痛。可这无疑还是带着“强制婚姻”的影子,努力寻找共同点才能配对的游戏规则,他成了另一个“撞破自己鼻子”的男人。好在影片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男主有没有真的瞎。但作为从头到尾的反叛者,男主大概在“自由恋爱”的“体制内”还是会反其道而行之吧。
人总是在不断地挣脱自己所处的状态,向往另一种看似更完善的制度,然而实质却都是反乌托邦式的讽刺和挣扎,处处都是精神的匮乏和物质的泛滥,所以不论到哪种层级和制度内都依然感到自由的丧失、阶级的压迫和道德的沦丧。就像莫比乌斯环里的蚂蚁,没有出逃的可能也没有精神信仰来支撑。
你处在哪个需求层次里呢?

龙虾The Lobster(2015)

又名:单身动物园(港/台) / Ο Αστακός

上映日期:2015-05-15(戛纳电影节) / 2015-10-16(爱尔兰)片长:118分钟

主演:科林·法瑞尔 蕾切尔·薇兹 约翰·C·赖利 蕾雅·赛杜 奥利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编剧:欧格斯·兰斯莫斯 Giorgos Lanthimos/艾锡米斯·费利珀 Efthymis Filippou

龙虾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