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不是一部忠于托尔斯泰的生平的传记、我没有去考证过。不过这对主题不重要。
人类的爱太复杂,很难说清。
电影里有三位人物的纠缠
生活在理想中的“圣人”——托尔斯泰
要尽力维持世俗生活的妻子—— 索菲娅
”圣人"的狂热信徒以及弟子—— 弗拉基米尔·切科夫
托尔斯泰爱着他的妻子,毋庸置疑。同时托尔斯泰也爱着他的理想,毋庸置疑。他常常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对自己享有的富裕“特权”深感内疚和不安,想要放弃自己的富裕的物质生活以及著作的版权即放弃“奢华多余的”物质享受去过简朴的生活。托尔斯泰经常对妻子和女儿贪恋“物质享受”充满愤怒和不满、而妻子和儿女在他们看来,托尔斯泰不切实际的理想生活态度是不负责任的,对他的弟子兼狂热信徒弗拉基米尔·切科夫则视作窃贼和教唆者,而在切科夫的眼中,伯爵夫人和她的女儿是恶魔一般的存在。
托尔斯泰超脱世俗生活的理想满足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却危及到“世俗”中妻子和他的儿女的生活,妻子则希望丈夫能够偶尔从超俗世界中来凡间看一看,一百万卢布不是一个小数目,却被丈夫拒绝“我不为书商写书,我只为人民写书”,而狂热的弟子切科夫则力求把他的老师塑造成一个他心中“圣人”并对抗“恶魔”索菲亚。
两个人如果要稳定地生活在一起,妥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爱一个人的同时又想要坚持自我,那争吵是必不可少的,分开是不可免的。很难定义坚持自我这件事的褒贬,很多伟大的作家和哲学家以及其他各类学者终其一生未婚或者最终离婚收场,也许原因便是因为很坚持自我不愿意放弃吧。人各有志,婚或不婚并无好坏之分。
我们每个人在深爱着他人的同时,一不注意就变成了对他人的绑架,践踏了他人的自我。 我们的爱在潜意识里通常都是希冀回报的、它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感情、更可以是一种精神偶像塑造的意愿。
只有瓦伦丁对托尔斯泰的爱最纯洁,一开始拿他当上帝一样崇拜,听到伟大的托尔斯泰竟然看过他写的散文,感动的泪流满面,额头青筋爆起。后来渐渐发现托尔斯泰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他并没有像狂热信徒切科夫一样要把老师塑造成偶像让人来崇拜,瓦伦丁没有,他只是敬仰着托尔斯泰的原貌,你是上帝也好凡人也好我都很尊敬你,我尊敬原来的你,而不是圣人的你。
而另一个崇拜者玛莎在摸索中感悟到了真谛,托尔斯泰的真谛并不要你们做形式上的朴素,不是要你们住在郊外,过简陋的生活,那只是一种逃避和自我精神意淫的满足。而是要你们真正的深入生活去,深入到人群中去,去了解和发掘人性和欲望。所以她选择去了莫斯科。古人云:“大隐隐于市”真正得道之人并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安宁,而是得到内心的安宁,无论是在喧嚣的城市还是幽静的乡村。托尔斯泰常年计划的离家出走大概也是缘于此吧。
也许不求回报的,不掺杂个人控制欲的爱才是无害的。





最后一站The Last Station(2009)

又名:最后车站(港) / 为爱起程(台) / 生命终点 / 红尘极路

上映日期:2010-01-28(德国)片长:112分钟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 海伦·米伦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安-玛莉· 

导演:迈克尔·霍夫曼 编剧:迈克尔·霍夫曼 Michael Hoffman/杰伊·帕里尼 Jay Parini

最后一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