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扫一美电影时看到的。虽然这部一美并不是主角,只是一部比较重要的配角。

一美饰演的瓦伦丁是托尔斯泰主义的脑残粉,有幸成为他偶像的秘书,但当他兴高采烈地走入他心目中的天神的生活之后,发现托翁本人和他想象中相去甚远,他不像托尔斯泰主义中宣扬的那样无欲无求,他也只是一个有喜有乐、有悲有欢的人而已。

在托翁晚年的时候,他的激进派弟子切科夫支持他将所有著作的版权交给俄罗斯的人民,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他的妻子索菲娅则认为这些财富应该留给家人,两人争执不断,而同时托翁也不满妻子奢侈的生活态度,矛盾重重。

历史上对于索菲娅此人颇有争议,因为从后来许多的报道和文献资料中似乎都将这位大文豪的夫人记载成一个自私自利刻薄寡义的女人。但是高尔基却曾经为索菲娅正名,他没有把托翁放到人民文学家的神坛上,也没有把索菲娅放到人民文学家的妻子这个身份上,而是单纯地将两人当做普通的夫妻来看待,多情又暴躁的托翁一生只有索菲娅一个妻子,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全家人的生活都依靠索菲娅的打理。他们夫妻两个脾气都算不得好,却也摇摇晃晃牵绊着一起走向人生的终点了。

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托翁和索菲娅琐碎而温馨的日常:他们会一起吃饭,听着戏曲,互相打趣,托翁对着索菲娅学鸡叫逗她笑那段实在是暖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无数的争吵,索菲娅和托翁的争吵,索菲娅和切科夫等人的争吵,索菲娅厌恶那些人明目张胆地观赏他们的私生活,居心叵测地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她数次追问着托翁:你不爱我了吗?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
后来托翁留书出走,身体状况越发糟糕,在最后一个火车站停留之时已近弥留。索菲娅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赶来,却被女儿和切科夫等人拦在门外以免她破坏“圣洁的死亡”,但最后他们在听到托翁含糊的呓语和瓦伦丁的劝说之后,终于让索菲娅见到了她的列夫。

瓦伦丁将这一切的故事写成了他的日记,他也终于摈弃了本来极端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并且收获了属于他的爱情。

很多人熟知海伦•米勒高傲端庄的女王,在这里她真是演活了这么一个刻薄剽悍的老太太。索菲娅这个角色从后代的角度来看绝对算不上讨人喜欢,可是恰恰如此才是凡人之间的爱情不是么?在她的眼里托尔斯泰不是托尔斯泰,而是她的列夫,她不要那么多人整天围着她的丈夫和家人打转,她也不要她的丈夫将一切的财富交给人民,她不停地争吵,像个泼妇;她不停地被嫌弃,但依然争吵。
但那又怎么样呢,她就是个小女人,她就是爱她的列夫和她的家人。

结尾处,切科夫等人为了那崇高的、圣洁的死亡而阻止两人相见,她坐在外面的火车里看着门里昏黄的灯光状若痴傻,他回光返照一般含含糊糊地说:“你们告诉索菲娅了吗?她什么时候来见我?”这时候的他们就像是两个孤立无援的老孩子,不谈理想了,也不谈主义了,不想被注视了,只想互相拥抱着这一生拉扯不断的那个人。

此时的切科夫和女儿显得尤为面目可憎。

虽然崇尚托尔斯泰主义不是错误的,但是这一次导演似乎仍然是站在了感性派的一方,毕竟爱情才是最迷人的、亘古不变的东西。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还是存在缺点的,首先是它的节奏感实在是太糟糕了,挺简单一个故事却用了挺复杂的表现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表现历史上的大人物,用得好就像一美的《末代独裁》一样让人身临其境,但用得不好就会显得旁观者这个角色很鸡肋。

所以这估计也是唯一一部我嫌一美戏份太多的电影,感情戏更是非常非常一言难尽……

最后的最后,安姐演的托翁的女儿,这个角色真的也……也太不讨喜了吧,切科夫追求理想对索菲娅出言不逊也就罢了,这可是亲闺女啊对母亲那么说话真的好吗?导演是抽了什么风非要这样安排角色啊……

最后一站The Last Station(2009)

又名:最后车站(港) / 为爱起程(台) / 生命终点 / 红尘极路

上映日期:2010-01-28(德国)片长:112分钟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 海伦·米伦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安-玛莉· 

导演:迈克尔·霍夫曼 编剧:迈克尔·霍夫曼 Michael Hoffman/杰伊·帕里尼 Jay Parini

最后一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