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看了两部该导演的作品,已经get到了这位导演的作品风格,内容上以二战后的波兰社会主义为背景展开叙事,波兰,这个一次次被历史转折戏弄的国家,个体在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矛盾中兜兜转转找寻出路。电影光影艺术上的成就是高于剧本创作的,黑白画面带来的复古气息让人倍感亲切,拍摄手法也在有意借鉴老电影,构图别致随手截图就是一张颇具戏剧张力的内涵,人物永远定位在画面下方一隅,近乎三分之二的背景意在留白,突出角色的无力感,苍茫大地,可惜那个主沉浮的英雄不是我。
与电影《冷战》的爱情主线不同,《修女艾达》更多的是在讲述两个犹太女人的信仰缺失,外甥女和姨妈,一个禁欲一个放纵,一个信奉“上帝与你同在”,一个奉行享乐主义烟酒不离手,一同上路找寻真相与创伤,让矛盾碰撞以公路电影的形式展开,大多数时间里导演纵情于配乐与镜头语言,对话是极简的,就是交代下脉络让剧情线性发展,一路上两个人的小动作小眼神撑起了不少小幽默。导演真的比我善良多了,车里的老少配,性格的差异性,我真的在期待一场跨越性别伦理的老少恋。公路桥段真的很带感,与电影《卡罗尔》的气息质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修女、犹太人,社会主义,故事一开始,艾达的身份就已经矛盾复杂起来,“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找寻犹太父母的葬身之地的旅程也是自我认知思考的开始,一路上艾达用双眼见证了俗世生活的灯红酒绿,香烟、酒精、高跟鞋、性爱,姨妈展示着万花筒的每一面的缤纷,那个裹着头巾的小修女的修为并非严丝合缝,看着颜值才华双双在线的男人,她偷偷摘下头巾,在镜中注视着自己的红头发,思辨这自己的另一个身份——一个芳华正茂的年轻女孩,满眼尽是悸动。
改变艾达的是她那个不回去参加她教堂宣誓的姨妈,年轻时是政治信仰的狂热分子,法庭上是审判异端死刑的刽子手,如今是靠性填补下半身欲望的中年女性,一开始在艾达眼里姨妈是不可理喻的,她的情妇放纵在她的宗教信仰看来要不得。“你的耶稣却爱我这样的人”,姨妈在生活中仿佛赤身裸体不加遮掩,她用实际行动告诉艾达,世界那么辽阔,人类历史那么悠久,一本圣经是说不尽道不明的。
的确,听了那么多大道理,我们还是没能过好这一生。一路上艾达感受到了身份差别的悬殊,修女身份自带光环,犹太人身份却自带耻辱,邻居闻风丧胆对过往历史避而不谈,看似放浪形骸的姨妈也有悲痛伤心的一面和不为人知的隐情。上帝帮助不了艾达完成身份认知,出于本能,艾达不再是旅程的被动旁观者,她以犹太人身份走进了那个让姨妈无法走出伤心的历史一页。
就像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姨妈是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释怀人生的。打着鸡血投入乌合之众,将至亲骨肉托付亲人,无奈历史发展的轨迹上给了姨妈一辈子的伤痛与遗憾,自己的儿子再见面只剩深坑里的一具头骨,终结了找寻的意义让她更加对人生生无可恋。姨妈比杰西害惨,她的悲伤没有宣泄口,儿子和萝扎夫妇全部成为冤魂,艾达由于年纪小犹太身份不会暴露才让杀人者动了恻隐之心,她没有能道歉的人,能说句原谅她的人都死光了。她是没有勇气面对艾达的,一旦面对便意味着不再逃避历史的鲜血淋漓。“没有人能证明任何事,已经发生的都发生了。”邻居的儿子挖开土坑,可白骨沉默着,没有对历史撕心裂肺的控诉,活着的人抿着嘴低着头,也说不出什么漂亮话。
姨妈的死是电影的高潮,她喝了酒,做完爱,起床抽烟听曲,打开窗后在房间溜达,随后向自然跨过门槛一样下去了,那未灭的香烟袅袅诉说着她在人间的最后温存,历史太沉重,人啊飞不起来只能往下坠。另一边的艾达经历了俗世,思想上也不再那么贞洁顺从,她回看其他修女发育的乳房,会在吃饭时噗嗤一笑,沾惹了尘世的荤腥,显得与教堂里的众人格格不入。姨妈的死让她彻底不再隐藏欲望,她仿制了姨妈潇洒的一天,偷吃了欲望禁果,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听一个男人对平淡生活的期许与规划,然后她再次回归了神性,穿好修女装束领着行李箱走在室外的道路上,镜头眩晕的抖动似乎在诉说艾达内心的颤动,明天成魔成神?她会如耶稣悉达多一般在人间找到答案吗,电影戛然而止,因为有种纵情叫体验,有种未知叫人生,虚妄迷茫,睁着眼睛在路上静默。

修女艾达Ida(2013)

又名:修女伊德(港) / 依达的抉择(台) / 修女伊达 / 艾达

上映日期:2013-10-13(伦敦电影节) / 2013-10-25(波兰)片长:80分钟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阿伽塔·库莱沙 大卫·奥格尼克 杰吉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编剧: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丽贝卡·伦科维茨 Rebecca Lenkiewicz

修女艾达的影评

威廉
威廉 • 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