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肥克(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380499/

本片是2015年奥斯卡的获奖影片,但其实这是部13年的“老”片子。电影出来后,就开始撸奖,从13年的多伦多、伦敦电影节,一直撸到14年,包揽欧洲电影节,再撸到15年的奥斯卡,可谓不折不扣的得奖式的影片。得奖不代表电影一定好,得这么多奖是不是代表这部电影肯定不烂呢?烂是肯定不烂,不过肥哥认为不会有太多观众喜欢这样的片子。
得奖的事儿放一边,咱先来看剧情。片子剧情很简单,可见得奖与否,与电影剧情复不复杂也没关系。概括其剧情为:修女艾达在成为真正的修女、宣誓之前,开启了她在修道院之外的首次旅程,去找自己的姨妈;做法官的姨妈带着她踏上寻找艾达身世的旅程,在此过程中揭示出波兰在纳粹前后的惨痛历史,也展现出波兰当时社会的现状。这次旅程对艾达和姨妈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姨妈跳楼自杀身亡,艾达则在经历男欢女爱之后,坚定、快乐的走向修道院。
本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社会现实的彰显,是其要表达的重要内容,但回到片子中,我们的两位主人公身上,则是互为镜像的艾达和姨妈,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寻觅过程。而惨痛的历史,压抑、非正常的现实社会既是他们的生存背景环境,也是他们的沉重包袱。姨妈最后不堪重负,艾达则卸下包袱,重回上帝的怀抱。一个接受不了自己的身份,一个对自己修女的身份,产生了不可动摇的认同。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野蛮人入侵,也道出了波兰的后遗症,阿尔巴尼亚人,波兰人总是阴沉沉的,波兰人的存活证明了上帝的存在等等)
本片可供窥探的细节颇多,比如姨妈旺达自杀前的举动,艾达在修女宣誓时的哭泣等,都无法做出定论式的解释,并且艾达的回归修道院都是可有多种解读的。人的内心世界本就是复杂的,本片的导演也许不想告诉我们他们一举一动的原因,而是想要用图像去“记录”一些东西,唤醒沉睡在自己内心的秘密,事情就是这个样子了,至于原因是什么,无从知晓。
《修女艾达》最突出的地方,是它的摄影。对电影摄影构图等有研究,喜欢钻研的人,对这部电影的每个镜头都可以进行欣赏。肥哥却觉得,电影的摄影方面的成熟和极度考究,对片子有希望表现出来的灵性产生严重影响。当然,小伙伴们也不能苛求太多。有一部电影《蜂巢幽灵》,肥哥在看完艾达首先想到的一部电影。两者相似的地方非常多,二者也都在摄影上受到高度肯定。但蜂巢幽灵是西班牙被称为天才导演的维克多艾里斯的处女作,片子完美之余,灵性是在处女作中最容易表现出来的。而本片的导演和他的御用摄影师都是年入花甲的老头,已经拍过许多部片子,想要灵性恐怕是有难度的。侯孝贤曾经说过自己最好的时候是拍悲情城市等片子前后那段时间,过了,有些东西就找不回来了。今年上映的两部备受关注的文艺片,路边野餐和长江图正像这种对比。相信更多小伙伴跟肥哥一样更加喜欢路边野餐,有粗糙,有造作,有不完美,但透着灵性;长江图在摄影上也堪称完美,令人赞叹,电影的故事也考究,却怎么也无法让人印象深刻,喜欢得来。对于《修女艾达》这种最需要那份灵性的摄影系大闷片,就几个主人公活动来活动去,除了女性的体态容颜,除了一些好听的原声,我们还能去喜欢这片子什么呢,肥哥觉得也只能去赞叹,却怎么也无法打心底喜欢。这部片子的拍摄理念,是与塔可夫斯基背道而驰的,它与塔可夫斯基在其著作《雕刻时光》中反对的拍摄理念不谋而合。肥哥说这些,并不是说你与老塔不同,就不好,而是喜欢老塔的,必定不会喜欢本片。肥哥也是在深挖自己不喜欢此片的原因。相信有些小伙伴是与肥哥的感觉相同的。
最后聊几句奥斯卡。小伙伴们肯定知道,奥斯卡最喜欢锦上添花了。16年的索尔之子就先得了戛纳大奖。一方面,在其他大的电影节得奖一定程度上说明片子的质量,另一方面,得奖的片子的知名度肯定要比默默无闻的片子高,而奥斯卡的评奖过程,对影片的宣传有较高的要求。一文不名的片子,到了评奖的那些评委那儿,除非特别好,他们中有多少有耐心看完都是未知数。当然这年的选送片子中,还有更加备受瞩目的戛纳金棕榈得奖片《冬眠》,以及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等,不过给了艾达,也不算爆冷。这也是波兰首次摘得此奖。

肥哥闲极无聊,搞了个公众号叫“撸片社”,小伙伴们来关注哦

修女艾达Ida(2013)

又名:修女伊德(港) / 依达的抉择(台) / 修女伊达 / 艾达

上映日期:2013-10-13(伦敦电影节) / 2013-10-25(波兰)片长:80分钟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阿伽塔·库莱沙 大卫·奥格尼克 杰吉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编剧: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丽贝卡·伦科维茨 Rebecca Lenkiewicz

修女艾达的影评

威廉
威廉 • 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