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从何而来?
又将去往何处?
——题记
大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缠着身边的大人问:“我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大人们每每听到这个疑问,都会微微一笑,然后摸着我们的小脑瓜,疼爱的丢下一句:“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或者“你是从袋鼠妈妈的肚子里钻出来的。”这样的问答,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我们一种妥帖的安定感。年幼的孩子,不需要了解多么深奥的生理知识或者基因密码,他们只需要知道,他们的父母,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父母,他们的整个成长期,都会被爱的光泽护佑。
当一个生命开始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想要探究自己生命的某些讯息,她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修女艾达》是波兰导演保罗.帕夫利科夫斯基于2013年拍摄的一部黑白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修道院的见习修女艾达和自己唯一的亲人(姑妈)旺达的一趟寻根之旅。
记忆与遗忘
艾达是一粒漂浮的蒲公英,飘到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家。她是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一个过往被遮蔽的人。而她在这个世上的唯一亲人,她的姑妈旺达,代表着艾达与过去连接的密码,代表着她们的祖国——波兰,一段曾经的荣耀。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将两个身份迥异、性格相左、背景不同的女人拉到了生命的同一条轨道:艾达要获取这段关于她出生的记忆,要从现在活着的人当中找到她的身份的讯息;而姑妈旺达,要试图遗忘这段家史,因为这样的家史与国家的历史密不可分,她无法承受这个家庭的历史。
相比于彩色片具有的无边的展现能量,黑白片在各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局限。但这样一部关于修女(艾达是犹太人的遗孤)的电影在色彩的选择上是颇有考量的。我们相信,为了更好的展现主题,导演选取黑白电影的拍摄是明智的、亦是颇具匠心的。一个人行走在世上,他要弄明白自己的身份从何而来,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这样一个再根本不过的问题,放到这部电影里,却成了最大的问题:艾达的父母死于纳粹的屠刀下,而艾达自己,因为当时还太小,所以幸免于难,被送到了神父那里。两个寻根的女人找到了当年杀害艾达父母的凶手,这个刽子手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滞涩而厚重的嗓音传到了艾达和旺达的脑海,也通过屏幕传达给我们。这一刻,面对这个老人,艾达和旺达都表现的相当平静,尤其是艾达,超乎寻常的冷静。
其实纵观整部影片,在艾达这个修女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一丝波诡云谲的情感波澜。但我们无法忘记的,是艾达那双亮如灿星的眼睛,那双眼睛充满了内容,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修女独有的沉静之感,还有对自我的审视,对爱情的渴望,对未来的笃定。
爱情与信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表面上看,艾达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饭前睡前都要祷告,而且几乎不摘下她的修女服,但其实,她的内心和正常的少女一样,都渴望爱,渴望一份内心的交流。艾达和旺达在寻找的途中,遇到了一个搭便车的文艺青年,这个吹萨克斯的小伙子上了她们的车。在影片行进到一半时,艾达终于摘下了她的修女帽,露出了她浓密的长发,但这之后却并未发生什么。这个画面其实是艾达心迹的一次宣告:她诚惶诚恐却又小心翼翼。在她的心里,她对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并不那么根深蒂固,她还在犹豫。等到影片快结束时,艾达的姑妈坠楼而亡,她回到家里拿出姑妈的高跟鞋,换上露背裙装,在房间里悠然踱步,抽烟喝酒,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显示出艾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在影片结尾处,艾达在一棵大树下又遇到了吹萨克斯的男青年,她披着头发坐在酒吧里听男青年演奏,然后二人回到房间里缠绵,这时的艾达,依旧眼亮如灿星,披在枕上的长发散漫如潮水,她却表现的一如既往的沉静而内敛。然而,她一觉醒来,不等爱人起身,自己重新换上修女服,穿上大衣,提着行李走出家门。这些安静而笃定的举止,都证明了艾达的非凡独特。
反观艾达的姑妈旺达,从爱情这个角度上说,旺达似乎也是没有过往之人(影片未做交代),仅有的一次一夜情,是旺达在酒吧里偶遇的一个中年胖男人,他送她回家,而这一段,影片也做了省略,我们看到的镜头,是胖男人在门口系领带,而旺达赤裸着身子躺在里间的床上,男人走后,他侧着翻了一个身。旺达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有着辉煌的过往,她曾经是斯大林时代的国家公诉人,掌控着无辜人民的生杀大权。她最后的一跃,那么轻灵,却又那么决绝,像一只腾空而起的雨燕。她在死前也许知道,自己的下场会是什么。她的自杀,使这个家庭呈现出更为传奇性的色彩。
自由,当爱情与信仰阻隔了他们通向自由的路途,旺达选择了以自杀作为逃避的手段;艾达选择了自己坚定的迈向远方。生存就是如此残酷,生命一旦背着负累,那么必然会导致前进的脚步受阻。
留白的视听
我们不可否认彩色电影带来的强列视觉冲击力,但也不能否认黑白电影在表现某些主题时所达到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主要人物之外,呈现出三分之二的留白,这些大面积的留白并未给人“失衡”之感,导演往往是摄入主角的半个身子,或者腰部以上,或者一张忽明忽暗的脸,或者是只有静物的空镜头。这些镜头,与带着深重历史感和肃穆感的主题交相辉映,构成了完美的统一体。从开头的第一个画面开始,艾达在雕刻神像,人物处于中间偏下方的位置;艾达走出修道院,是在一个白茫茫的雪天,她处于画幅的右下角;艾达与姑妈在旷野谈话,他们靠在车上,摄像机以略微仰起的角度拍摄,人物被逼到了右下角的位置,这些镜头中,基本上都是留出很大一部分空白。这种不均匀的构图,大面积自然光的运用,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出离”感,这种“出离”感是对于喧嚣尘世的出离,对内心世界的执守。
灰色的感喟
修女艾达最后一个人踏上了旅途,她与身边不紧不慢擦肩而过的车流逆向而行,她的身后是绵延无尽的道路。在这趟寻根之旅中,她遇到了一些人,找到了一些人,丢失了一些人,见证了一些事(刽子手的儿子刨开了埋葬她父母的墓地)。她知道,她的生命将承载更多的内涵,她不止是为宗教而活。
而艾达的祖国,波兰,曾经在夹缝中生存的阴影似乎已经成为世人再不愿提起的往事,而那些无辜消逝的犹太生命注定成为历史最不忍卒读的一页。导演将这一段历史做了较为模糊的处理,许多事情,都像隔着一层雾气,看不真切。尽管背负着历史的重负,但这个百折不挠的民族,如今在世界舞台上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时代的演变,历史的告慰。
未来无法掌控,但重要的是,你已迈出了前行的第一步。

修女艾达Ida(2013)

又名:修女伊德(港) / 依达的抉择(台) / 修女伊达 / 艾达

上映日期:2013-10-13(伦敦电影节) / 2013-10-25(波兰)片长:80分钟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阿伽塔·库莱沙 大卫·奥格尼克 杰吉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编剧: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丽贝卡·伦科维茨 Rebecca Lenkiewicz

修女艾达的影评

威廉
威廉 • 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