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是这次冲击2015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无论是它优秀沉静又精美的摄影,还是它所表达的历史故事、一个故国的身影。虽然剧本略显老套,戏剧结构陈旧,但是演员的表演内敛含蓄,爆发力强;固定镜头优美、稳定、内涵丰富;虽然移动镜头存在失焦与模糊,电影在总体完成度上属于上乘。有谁能抵挡这一帧帧堪比专业黑白摄影的完美镜头呢,它们美得就像冬天里的诗,扶带沉默的少女、颓靡的妇人,拥着清冷的风,从各个角落扑面而来。我们不仅能感受这个波兰的冬天那彻骨而又迷人的寒冷;也能觉悟这个故事本身的沧桑与低沉。

但这个故事的意义并不在此,它的过人之处在于更进了一步。它的价值并不全在于谴责一段历史和一次战争所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和失去,而在于它一个富有哲思的结尾——当拥有权力与富有的姨妈旺达跳楼自杀后,本应成为修女的艾达如何再次选择生活。她是小小年纪就阅尽人间霜烈的人,当生活给予了她第二次抉择的机会时,艾达的选择是拒绝。拒绝是出于了解。激烈的人永远不可能选择平静,从悲剧和戏剧中走来的人无法对平庸的生活心悦诚服。


留白——摄影


优秀的电影作品,摄影会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推动整体叙述和表达,这是摄影不能逃避的使命。优秀的摄影都必有留白,正因为这空白,才建构起了整个镜头故事的空间与张力,调动起深层次的意义与表达。在《修女艾达》中,黑白影像中的构图和打光,画面呈现的大量空白空间对应的是叙事的留白,双重留白成功创造出了苍凉静旷的意境,不仅与故事本身相呼应,也与人物内心的伤逝与空寂相贴合。风景摄影构图考究,呈现出自然风光应有的凛然与征服感,也因此表达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和矛盾。

在大部分的构图中,使用了经典的三分构图,我们会察觉,作为表达主体的人物往往被安放于镜头的一个角落,或者下端三分之一处,显得渺小又压抑。这个位置对准了他们不幸的命运,正是人生境遇的写照和表达。他们甚至无法在镜头前展示完整的肢体,只能露一小部分的自己,微小的人物无法主宰自我命运,只能被大时代所切割压制,巨大沉默的背景压迫着他们,催逼着他们,也隔绝着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主要命运和感受。艾达在整部电影一直是被压抑的身影,她没有姨妈那样的爱恨分明,也没有姨妈的失望决绝,她始终潜隐、沉默、安静。当电影快要结束时,她终于做出了一个对于自己人生,完全主动的选择时,艾达的身影也第一次,清晰坚定地出现在镜头的中央,她成为了不二的主角,绝对的视觉焦点,她提着自己的箱子,穿着短靴,踏尽刚烈的风雪,从远处一步步走来。

固定的机位,清晰的镜头,自然光源打亮,逆光中人脸上细微的变化,黑暗中睁开的眼。摄影对光影和细节神级的准确把握与注意。故事本身的悲喜、人物内心的沸腾与沉寂,都是在这些微弱光线下所展示的安静细节里得以完美表达。

对于这个故事乃至它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再一一详述。影评不是电影介绍,我会注意避免陷入解释与介绍的漩涡,只对值得注意的焦点进行评价和赏鉴。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姨妈旺达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也是很多读者的心头至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的悲剧,更是一种对人间世界的观察与哲学体验:我们很少能在这个世间留下永久的痕迹,无论是多么杰出的人,多么惊心动魄的经历,或者疯狂撕扯的爱恨。当身在红尘中的人们发觉自己走过的脚印浅显,它们一经踏出就会立刻随风而逝时,关于生活所谓的意义这个终极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就主动灭亡。意义是必须要拥有时间的,无法永恒拥有时空时,它将自行灭减。相对于历史的洪流与裹挟来说,我们能抓住的时空太过于短暂,每个经历者的身影都过于单薄与轻盈,根本无法拥有重量,总会被永恒时空的无尽消散和永恒运动所带离。因此,《不能承受之轻》是一本幻灭的书,它关于梦醒时分和巨大的悲剧,关于致命的人生挫折所带给人们的幻灭与绝望,而在整个人类生活故事中,它也拥有泛指的纬度,指向我们共同生活经验的难以存续和虚妄。

伟大的悲剧都关于遗忘和消散,关于难以整合的意义。我们在无穷无尽的时间与空间中无法拥有自我的倒影。在《修女艾达》中,这个关于存在感的哲学观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姨妈旺达携带自己的外甥女艾达回到故土,寻找自己被杀害的犹太裔亲人,当年那是一场惨烈的屠杀与战争,但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记起。没有人记得起凶手,没有人记得起被杀的人、甚至他们的坟墓、甚至最后的归宿。伤痛与记忆只存在于旺达和艾达的心中,只有她们才能感知这份回忆的重量与锋利,而世界不闻不问,自顾前行。

在这次回归的旅行中,旺达与艾达不得不再一次重温关于二战和战后冷战的悲惨记忆,也不得不与一个真相正面相逢:那就是我们的存在与痕迹相对于时空来说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生活善恶不分,冷漠无情。

身为国家法官的旺达握有权柄,只要她愿意,她就可以致杀死自己亲人的凶手于死地,但旺达并没有这么做,她意识到了这些所作所为背后那意义的空虚,觉察了那种不能承受之轻。在这次旅行中,她明白了无论你怎么挣扎、怎么呐喊、怎么愤怒,死去的亲人们早已远去,他们独自安眠于寂静的山林;他们无法追回,在这个世间已不留任何痕迹,就好像他们从来没有来过。惨烈的死亡与痛彻心扉的失去是如此微不足道,没有人感兴趣,也没有人追究。当旺达意识到人的痕迹是如此轻易消散,而所谓的伤痛在沉默恒定的时空中如此轻薄飘渺时,她已无力承担,一切都丧失了意义,像《不能承受之轻》的主人公选择自杀那样,旺达身披皮草大衣,从自己的高级公寓中一跃而下。

激烈的人无法平静——修女艾达

艾达也遭遇了这种境遇。当立志成为修女的她俯瞰楼下的酒吧时,漩涡状的阶梯就像一个迷人的陷阱,邀请她进入。艾达尝试了俗世的生活,和一个爱的人共度良宵,穿上姨妈的高跟鞋,但她很快觉悟了这种生活的沉闷和永恒不变,作为一个年少就亲人皆死、历尽沧桑的少女来说。“以后我们会过什么生活呢?”艾达问自己的情人,情人答到:“买房子,养只狗,普通的生活”。普通的生活,一眼望见底的生活,死水般的生活,平庸的生活。

艾达因为过早接触到生活最大的磨难与孤独,而提早养成了一种警惕和前瞻直觉。她的父母皆死,她是意外被凶手留情才送到修道院里的孤儿,如果说大部分人的人生是从不谙世事的无忧无虑开始,那艾达的人生则是从死亡与挫折开始的。她已经经历了最激烈的命运,惨烈的结局,她还有什么耐心和能力,去保持平静,去相信,去接受普通的生活?

一个看穿谜底的人是无法全身心参与解谜游戏的。热情和信任她从一开始就已失去,她看得见凶手那自私的心,阴狠的脸;她看得见热与爱背后的冰凉和孤独,她曾听见无声的呐喊,压抑的哭泣;她看得见喧闹之后那一地的寂凉和泪眼;她经历过死亡,经历过背叛,经受了致命的打击,她看得见很多故事的最终结局,她知道生活之重与不能承受的轻。

艾达是一个提早老去的人,无法以赤子之心与这个世界相对,也无法交付自我命运于烈烈红尘。长夜漫漫,世间冷凉,她没有栖身之所,身背沉重的记忆与创伤,惟一依靠的,只能是信仰和上帝。

片尾艾达凡心已死,回到了修道院,她提着箱子,第一次占据了镜头的中央,向修道院走来。人生有很多种的选择,无法确定哪种选择就是更好的,更正确的;生命之轻难以承受,激烈的人无法平静,提早知道真相的人无法沉迷,他们只能选择他人无法理解的归宿,而这个归宿,恰恰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最清醒、最体贴,能让他们身心都得到安宁和休息。对于漫漫人生来说,我们的一生必将做出很多选择,历经太多故事,得知生命的轻重,明白意义的相对性,也许更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懂得做出适合自我的抉择,去过好这白驹过隙的一生。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佩戴的漂亮面具”——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修女艾达Ida(2013)

又名:修女伊德(港) / 依达的抉择(台) / 修女伊达 / 艾达

上映日期:2013-10-13(伦敦电影节) / 2013-10-25(波兰)片长:80分钟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阿伽塔·库莱沙 大卫·奥格尼克 杰吉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编剧: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丽贝卡·伦科维茨 Rebecca Lenkiewicz

修女艾达的影评

威廉
威廉 • 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