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10-05

修女艾达:凝视

对历史的追溯往往很难让人投之以百分之百的感情,因为无论如何回头看,过去总是与我们保持一个相对较远近乎隐秘的距离。我们对过去能够探索、寻找、感知、了解、思考,却无法真正将身心投入其中,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也用他独特的视觉和阐述方式带我们凝视这一场属于波兰的历史过往。

这是我今年看的第二部黑白影片,如同之前看的《Nabraska》,4:3比例的电影通过大量粗细线条和光影对比来架构其美得惊心动魄的风景画面。尤其是在如雪地和耶稣像之类的画面里,人物的存在被巨大而空旷的环境对比得更加渺小,这些如静止照片一样的风景画面美得让观影的人长久凝视,却太过强烈而不断干扰人的视线和情感投入,让人无法聚焦甚至投入剧情,只能保持足够的距离凝视,就如电影中的伊达。

电影中的伊达是一个充满疏离感的个体:目光平平,表情贫乏,不多的对白中也常常表现出对生活、他人的毫无兴趣。她是一个“圣女”,修女的身份与她的面无表情时刻提醒观众她与尘世疏离的隐秘感。在旺达眼中她“迷人的酒窝”似乎从未在影片中真正出现过。在旺达对她讲述她的父母时,Trzebuchowska饰演的伊达依旧面无表情,只是放在桌上的手不易察觉的小小动作才体现出她内心可能正在涌动的情感。寻访双亲墓地的一路,伊达以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凝视旺达鲜活的生活方式:烟、酒、音乐、调情,这些让代表着冷漠审判政权的本该高高在上的“红色旺达”成为一个充满着肉欲的普通人。伊达凝视她探访Szymon时狂躁的敲门,询问自己儿子死时情景后崩溃的哭泣……伊达似乎在寻找自己身世的旅途中并没有彻底情感上认可自己的身份。她凝视、探索、思考,甚至偶尔内心犹豫(她在镜子面前摘下自己的头巾散落自己的头发),却并没有让她彻底从冷漠的修女身份中抽身出来。在旺达送伊达再次回到修道院的那一幕,导演给了伊达和旺达一个长久的静止镜头,她们彼此之间保持着恰当的距离,长久地互相凝望,这似乎也表现出伊达与旺达身份和生命的距离:她们有一片刻的交集,却注定长久分离。

旺达的死似乎加速了伊达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旺达死前伊达在修道院的一个镜头表现得甚为明显。在厨房干活的伊达眼神停留在房间另一角正在沐浴的另一个修女的身体上,那一刻代替伊达视线的镜头下沐浴的修女虽身着单衣,却流露出一股与圣洁的修道院违和的隐秘的情欲气息,这一刻伊达的凝视终于从圣洁的“禁欲”身份中脱离出来,仿若从宗教的圣坛慢慢拾阶而下,走向人世。

伊达最后一个长久的凝视是在她尝过情欲后在房间玄关处整理自己修女衣着时留下给那个萨克斯男孩的。这个凝望由于导演的机位而凸显出明显的空间距离感,而这种不可忽略的距离下伊达的眼神却不再如同电影开场时那样的冷漠疏离,那种若有似无情感或许还算不上脉脉温情,却不再冷如冰霜。可伊达终究在留下这个凝视之后抽身离开,她再次拒绝投身尘世,选择一个人孤单上路。

是的,这就是回首历史的凝望——我们探索,寻找、了解、记录过去,却如无法沉浸于过去中的伊达一样,只能抽身离开,无论何去何从,而最终留下的,也只有那一个长久的凝望。

修女艾达Ida(2013)

又名:修女伊德(港) / 依达的抉择(台) / 修女伊达 / 艾达

上映日期:2013-10-13(伦敦电影节) / 2013-10-25(波兰)片长:80分钟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阿伽塔·库莱沙 大卫·奥格尼克 杰吉 

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编剧: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丽贝卡·伦科维茨 Rebecca Lenkiewicz

修女艾达的影评

威廉
威廉 • 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