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包含剧透
一开始以为叶先生(王一博饰)是一个西装败类,看到最后,结局反转,那种推测若隐若现,似有却无,挠人心痒。
有些片段反复刷了几遍我才看懂:影片采用开头和结尾相连的环形叙事方法:开头何先生(梁朝伟)坐在椅子上等待,陈小姐(周迅饰)在餐馆收到一杯匿名人士点的咖啡,叶先生(王一博饰)在浴室整理自己的领带,叶先生和同事吃完早餐去了日本兵被杀的现场,电话铃声一直在响,那是gcd机要员张先生(黄磊饰)给日本军官打电话要“弃暗投明”,何先生(汪伪政府梁朝伟饰)负责接应机要员的情报,一通细节性的对话后何先生一个人在饭店点餐时,发现袖子上有一滴血,他反复揩拭,其实那时候他已经杀了他,并且不得已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和表弟大鹏(部长),另一个日本高层谈话的故事线应该在之前,得知德国要进攻苏联,日本人会从满洲出发,途径西伯利亚夹击苏联,意图彻底解决延安问题,下一个镜头梁在甜品店买糕点,再下一个镜头周迅提着精致的甜品包装走在回自己寓所的路上,包装打开后取出一张小字条阅读,阅后即焚,是梁在给组织传递情报。
《无名》前半段以梁朝伟为主线,后半段以王一博为主线。
台词经典凝练,小的细节值得反复推敲,画面有质感,打戏精彩,酣畅淋漓,不拖泥带水,运用长镜头增加打斗真实感,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
当看到自己的爱人回来,(陈小姐)周迅拥抱他时下巴微微抽动,镜头慢慢移动,她紧闭双眼微微颤抖,完全不用台词,就能将观众带入到当时的情绪中,不愧是影后。
剧情尾声(叶先生)王一博和(何先生)梁朝伟的卡车高能对视,王一博的帅气邪气浑然天成,梁朝伟眼神复杂:愤怒、仇恨、不甘,失去理智不顾持枪士兵的拉扯欲扒上卡车复仇,镜头慢慢拉远,那个帅气的一塌糊涂,邪气、阴狠的王一博慢慢脱离视线,梁朝伟的眼神却慢慢放松释然欣慰,仿佛在说:你做的很好!眼神戏我真的很服梁朝伟。
另外还有那两只狗,1938年9月广州沦陷前夕那只日本轰炸机被取名罗斯福的狗和那只废墟中跛着一条腿跑去躲雨的中国的狗。导演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寓意。国民党统治下的广州持续一年多的轰炸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何先生是侥幸活下来的人,废墟中的那只狗躲雨被国民党军阀拿着枪把往外赶,可怜兮兮,几近哀求的眼神渴求留下来,却被另一个士兵从怀里抛出的一块馍引了出去,最终死在了大雨里。
屠杀村民的那段,洞口的那只羊,洁白圣洁,下一个镜头就在几个日本士兵的锅里炖着,好的导演不需要台词,用看似普通的镜头告诉你,这是什么样的血海深仇!
“你们不同意放弃满洲,我们不同意和汪政府合流,要考虑蒋先生的自尊心,和大众的逻辑承受力,如果只是回到37年之前的状况,那37年为什么要打?我们这些年是在为什么而战?搁置,用这个词行不行?我们先搁置满洲的问题,你们承诺撤军,但可以加上时限,这是我们的..底线。”1941年12月7日美国偷袭了日本的珍珠港,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死了,局势发生了变化,骑墙派大鹏代表重庆方面跟日本陆军进行和谈,我觉得对话很精炼,所以原封不动的搬过来,日本人局势已定,他们急于撤出中国。
说起大鹏(部长),为了丰富大鹏这个人物性格,影片有一个长镜头对大鹏进行特写,他站在日本和国民党旗子的中间,在表哥梁朝伟身份暴露后他和日本军官的对话很直接:“我接受所有淘汰的演化,尊重一切胜利者,以此预判自己的路径,我知道很多事,我的工作只是选择时机,让他们知道我知道”,属于典型的骑墙派,哪方得势倚靠哪方,同时用江疏影这个角色来进行烘托,我一直不喜欢江疏影的颜,但是程耳在这部剧里把她拍的太美了,凄惨艳丽又清醒,活活一个《色戒》版的王佳芝,她被国民党派出去暗杀大鹏,却对大鹏动了情,多次能杀未杀,被逮捕后她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当梁朝伟问她要不要求大鹏救她时,她用上海话说:“其实我也不想见他,这些本该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他有意放我一条生路,并不需要我去求他,如果他已经决定要枪毙我,求他也没用,反而凭空丧失尊严,从前的敌人可以原谅,朋友的背叛,无法原谅,这大概就是命运的安排”,大鹏最终是要杀她的,他未出面,上面下来了汪精卫亲自签署的判决书。梁朝伟和日本军官的对话也很耐人寻味:“汪先生一定很痛苦”,“是啊,原本是用来写诗的笔,现在却要签署这种文件”,镜头转向汪精卫挂在墙上的头像,“写诗痛快?还是杀人痛快?那我就不知道了”,我瞬间想起了汪精卫年轻时一派天真少年郎的诗歌《慷慨篇》:“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这个反讽是不是妙极了!
这部电影我只看了三遍,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挖掘。
一个好的电影要有深刻感人的故事能力,引人入胜的核心思想,可以给观看者千人千面的解读,观影者在观影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导演形成影片涵义的共创,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如此,很久没看到这样有看头的国产剧了,我们应该尊重这些电影人的智力操作和情感投入,期待中国导演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