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粉丝入侵,把评论区和讨论区弄得乌烟瘴气,这部电影应该有更高的评分,她是一部认真创作而无法达成的电影,影像质感非常棒,很多经典电影,前辈导演使用的构图、调度,导演是个资深影迷,这部电影也像是拍给影迷的一部片,致敬了很多导演。
梁朝伟在招降国民党特务时还用了一段独白表演,导演致敬了王家卫,梁朝伟致敬了哥哥在《东邪西毒》里最后一段表演。复制了门德斯《毁灭之路》的经典场景。
原本是一部间谍文艺片,导演个人的想法和最终完成版本差别很大,以我有限的创作经验,导演一定经历过很痛苦的选择过程。最大的艰难在于把间谍戏的主角从一位中年男人写给了一个年轻人。主角换了,是一次伤筋动骨,能看到情节线的支离破碎,想来绝对是创作者做出了妥协让步,让一部半成品能上映也好过一部心血之作被雪藏。
换了主人公,等于换了人物视点,换了故事的讲法,这个对故事结构的整体性伤害是致命的。
间谍戏属于强悬念的剧作类型,悬念要扔钩子、设迷系扣子、再衍生悬念,接着解谜解扣子,一步步发展下来的封闭的故事结构,就是说有了一个谜团,你必须给我解开,不是到故事结束了还放在那里搁置,你说是留白,脑补,观众想象空间,都行吧,粉丝高兴就行。故事讲成这样,就是扔出了一堆只有左脚的靴子,没有右边那只,顾此失彼,没有想好就开机。
我看了一些资料,的确有很多导演即兴创作,这太任性了。王家卫可以即兴创作,边改边拍,你弄一个悬疑故事,以悬疑为卖点的故事,告诉我你是即兴创作,是对观众的极大挑衅。原因是换了男主角。
间谍戏的主角的画像通常怎样?男性,三十加,深藏心机,其貌不扬,人群中看不出来,你当然可以很帅,但不能耍帅,因为潜伏者的职业本能是隐藏。再有,岁数大的男性,所谓的熟男,才能情绪稳定,才能洞察人心,太年轻的人是不是只能做外勤,不能真正潜伏渗透,渗透是间谍职业里的最高级别的工种。
这部电影因为资本家喜欢年轻人(市场),换了年轻主演之后,气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说服观众时,只能摆烂,你们凑合看吧!几个很大的逻辑问题,如果在剧本会上,编剧会被骂到吐血的那些问题有哪些?
第一,主线散乱不明确。太多的事件都不在主角身上——我是说叶先生。
你让叶先生当主角,所以一开始就出场了,拼命找补。但后面叶先生打了好一段时间的酱油,导演就实在是没招了。
因为接下来的一场戏是陈主任出场,梁朝伟和黄磊飙戏,二人一下子把间谍戏的氛围拉出来了。成熟男人果然不一样啊。这个事件,主线是间谍投降,但观众不知道这人是不是真投降。一个设置得很成功的叙事钩子。接着是江疏影被捕出场,也没有叶先生,TM的导演没招了,只能给叶先生加上吐烟圈的戏,他在夜总会里偷窥未婚妻,刷一下存在感。广州失守,公爵事件,故事的主线仍然在梁朝伟的角色上。一旦开头确认了主线人物,通常观众会跟着主角走,可是《无名》改成了后面换主角,不顾剧本逻辑,宠爱年轻人,强行换了主角,像是前后两个短片拼凑了一部剧情长片。前面是陈先生,后面是叶先生。
故事后半程其实也不知道这些人在忙活什么,但好像他们都挺忙活,还很痛苦。主线事件丢失造成了很大的每场戏都不挨着,每组人物关系都不明确,一盘散沙。
地图的出现非常突兀,从剧作的功能上,应该在故事一开始就交代大家都在追求地图,我们党忙活大半天就为了这个地图,后来导演自己也把自己绕了进去,地图对日本人重要就等于对我们重要吗?知不知道苏联人最早打进了东三省吗?这个历史你架空就架空吧,商业片,原谅你了,但剧本你好好写,一开始你把地图在谁手上,为什么如此重要告诉我们,怎么都拿不着,非常困难,但意义重大,也告诉我们,然而,都没有!
地图出来,叶先生就看了一眼,也没有拍照,你怎么传出去的?你凭扫了一眼就能破百万侵略者?你是在玩儿消消乐吗?
非常降低智商的剧情,导演把前面所有铺垫的历史厚重感(那些场景好贵),时代氛围,一部有着严肃的主题诉求和艺术风格诉求的作品好感刷到了一大半。
第二,另一个问题是叶先生和陈主任的关系,这么重要的一组人物关系,完全没有塑造!因为强行提升换主角带来的问题,再明显不过。
两人最后打得死去活来,难分难解,也是个迷。都是一伙的,为啥要往死里打。圆不回去了,只能说这是叶先生的叙述。
王传君的角色在这部电影的角色功能是什么?唐先生是什么?这些人物好像就出来展示一下抗战时期的汉奸特务都是怎样的,这个对讲好主线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一团乱麻,一肚子模糊,当然记住了很多很美好的画面,很漂亮的运动镜头。
剧本没写好就拍,或者创作者被各种力量干预改剧本,资本家宠爱的年轻人及其市场干预创作,放映之后又粉丝大战菜鸡互啄,一部文艺片降维贺岁档商业大片的荒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