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8-08

踏血寻梅:狮子山下的边缘人

仔细回想,我的香港文艺片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大多是边缘人。

阿飞(《阿飞正传》),黎耀辉、何宝荣(《春光乍泄》),伊莎贝拉(《伊莎贝拉》),黎小军、李翘(《甜蜜蜜》),王晓玲(《天水围的夜与雾》),烟仔(《半支烟》),林耀国(《男人四十》),阿菲(《重庆森林》)。

他们是没有生母被养母养大的烂仔,是生活窘迫流浪异国的同性恋人,是跟父亲有疑似不伦之恋的问题少女,是嫁给底层港伯抢了港女生意的北姑,是各种与香港格格不入的新移民。

边缘人,不一定只是社会底层,或者小人物。周星驰演的大部分是小人物,但这些小人物奚落尽主流社会之后,终归也回归了主流。

到底什么是边缘人,或者是香港语境下的边缘人。我很少想过这个问题,直到最近看到《踏雪寻梅》。


1、向往主流而不得与自甘边缘

藏sir,一个四十多岁的警察(郭富城),有一定警衔,怎么样也算主流社会成员,但他却是一个典型的边缘人。

一件杀人案,饶是多么轰动,警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破案、缉拿嫌疑犯。故事一开始,杀人凶手丁子聪就已经自首,案情毫无侦破难度。但这位藏sir不干,他一定要搞清楚,“为何有人会跟首次见面的人,说自己想死,对方又为何真的相信”。

如果他只是一个犯罪心理学的爱好者,有这种疑问也就罢了。不是,这位老兄想知道的太多了。他把血腥的案发现场照片和被害人的生平资料全部贴到墙上,整宿整宿地不睡觉,废寝忘食研究。他深入王嘉梅的母亲、姐姐的现实世界,与他们发生冲突,最后又成了朋友。他关心丁子聪的童年阴影,了解他的失败恋情,最后成了杀人凶手最好的朋友。

如果他是一个有着马尔克斯式野心的记者型作家,这种探究方式也能理解。但他不是,他不仅试图去理解一个案件中的人性演变,还完全把自己的情绪带进去。他以圣母一样的同理心去理解凶手和被害者,在半夜为他们嚎啕大哭。他从来不想升官加爵,他离婚,上司看不起他,同事当他是怪物,生活一塌糊涂。唯一让他安慰的是,他经手案件中被他关怀的被害者或者伤害者中的确有人记住了他。

《踏雪寻梅》就是三个边缘人的故事。王嘉梅,一个跟着嫁给港伯的母亲移民香港的大陆新移民,一个爱上嫖客却被戏弄的援交少女,一个想在性爱和毒品中死去却又囿于宗教信仰无法自杀的基督徒。丁子聪,一个长相略显狰狞母亲车祸去世后对女性怀着复杂心态的货车司机二代,一个爱上一个跟他说“1000块就想上我?”的姑娘并被抛弃的爱情受虐狂,一个孤独敏感有着暴力倾向的底层人。

毫无疑问,王嘉梅和丁子聪都是这座城市的边缘人。可是,我觉得,他们只是大主流下面的边缘,是普通的边缘,最极致的边缘人是串起全片的叙事者,那位苍老、落魄、同情心泛滥的藏sir。

到底什么是边缘人?香港的主流面孔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雇佣兵,他们在主流时间的表演永远是面色淡漠、衣着光鲜和谈吐自如。

王嘉梅和丁子聪虽然是底层的边缘人,但他们内心深处向往着主流:主流的爱情,主流的阶级,主流的体面家庭。他们的毁灭正是因为他们向往而不得。可是藏sir的边缘是主动放弃的边缘,他完全有机会晋升更主流的地位,但他游离于主流之外,他自甘于边缘。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边缘人。


2、香港文化界的自我隐喻

藏sir是谁?

我以为,这是香港文艺界的自我隐喻。

藏sir视角实际就是导演视角,藏sir这个虚拟人物自甘边缘,同时他对香港边缘人给予了极高关注,换句话说,藏sir代表的是一个同情边缘人,同时以抗拒主流方式表达社会态度的文艺界。他的憔悴、落寞以及自怜都是香港文艺界当前地位的隐喻。

前面说过,不只香港文艺片,香港影坛一直有边缘人叙事的传统。相当量的黑帮片、犯罪片是典型。香港黑社会其实并非边缘人,黑社会同样利益丰厚、大佬云集。但香港大量黑社会片、犯罪片讲的其实是黑帮中的边缘人。最近看《树大招风》,所谓有着现实原型的三大贼王,其实都是边缘人,因为他们没有成为“社会”(黑的社会)。他们不过是单枪匹马的贼人,纵然办下惊天大案,也不过是边缘人。

从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到刘伟强的《古惑仔》再到《无间道》系列和杜琪峰的银河映像系列,李Mark、陈浩南和刘建明无不是黑社会中的异类。正是因为他们不像主流黑社会那样现实和无趣,他们才可以被浪漫化,被文艺化。

边缘人,向来是文艺片的关注对象,但恐怕只有香港,不只文艺片,甚至整个影坛都有边缘人叙事的倾向。这是香港文化极让人迷恋的地方,黑色的、边缘的,恰恰站在香港文艺的中心。与之相反,香港流行音乐与电视剧永远是主流社会的基调。律政风云、刑侦探案、豪门宫斗,这是tvb的主流,与主流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香港音乐的主流是香港都市世俗生活的一抹亮丽口红。在这个意义上,香港文化实现了它的社会功能分工。商业和娱乐都没有冲淡香港文艺片的底色。

香港社会的主流虽然是地产、金融、律师、医生,是精英主义、自由经济和英式民主,可是香港文化界的主流却是对香港多元文化身份的不断确认,对来源于异质族群、底层和非主流中的香港精神的褒扬。香港电影中这么多边缘人的书写,就是在不断确认香港的多元文化身份——香港处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各种种族、党派、势力在此交汇融合,“自由”地活在举世闻名的港式制度下。

这就是香港问题的根源,香港的多元主义恰恰就是香港本土性的土壤,或许可以说,香港的本土文化就是各种舶来文化在维港上空形成的交响乐。描写香港的边缘人,恰恰是描写香港的多元文化身份,而香港边缘人的悲剧,恰恰就是香港开埠一百多年引以为傲的多元文化身份的破产。

本土意识既然与多元文化紧密相关,那么,当97之后,巨大的中央集权文化全面渗透进香港之后,它必然倾向于挤压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继而就挑战了香港的本土性和回归前上百年形成的身份认同。多元身份崩塌,新的意识形态大厦和文化大厦崛起。

正因此,香港本土文化力量愈发感到惶恐,尤其香港文化精英。他们的事业和利益建构于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商业闭环,而新的意识形态及新的身份建构让他们的路径依赖、事业荣耀和利益地位同时遭到巨大威胁。

所以,如果说97之前,香港电影边缘人的书写是一种身份建构,97之后,边缘人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姿态。藏sir,其实是香港文艺界的自我隐喻。他们愈加同情边缘人,同情香港多元文化背后的底层力量,哀叹香港黄金时代的衰落。

艺术啊,绝大部分还是难逃背后政治的隐形控制。


3、在通往主流的大路上一路狂奔

两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一是边缘人的故事是否只是文艺界略带夸张的还原和浪漫想象以及移情式的换位视角,真实的边缘人是否真的如同文艺片那样人性挣扎、内心丰富?二是文艺片对边缘人的书写是否只是给中产阶级或者文化阶层提供了情感出口和偷窥他者的心理满足,而其反思无论多么深刻其实根本无法抵达真正的边缘人?

香港电影中的大部分边缘人都具备下列特点,强烈的自我意识,极端化浪漫化的性格倾向,情感细腻,自尊敏感。他们虽然地位低下,却不是毫无感觉的麻木之民,相反,他们对自我的存在有很深的感知,对自己的生存现状和命运有着可能无意识的改变诉求,如果改变不了,他们甚至可能会走向自我毁灭。

王嘉梅和丁子聪为什么一个会求人帮忙自杀,一个真会帮忙杀人。因为他们看到永远边缘的命运,在同是天涯沦落人式的辛酸性爱中,杀人和自杀成了瞬间的互相成全。如果丁子聪有生存欲望,他在冲动杀人后应该选择逃亡,而他直接自首,表明他早就准备好了自我毁灭。

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极度压抑,最后忍不住哭了二十分钟。边缘人的故事一定打动了我,一定让我在观影的两个小时内自我代入。我想说的是,这就是边缘人故事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文艺片会屡屡选择边缘人。

边缘,其实是每个人自我中无法切割的一部分。无论你现在多么主流,多么上流社会,在你漫长的成长中,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时间,你是边缘的。你被人排挤,被群体排斥。主流的好学生在坏学生环境中,也会被边缘,主流的白领高净值人群到了底层酒吧也会被边缘。边缘,其实是人生的普遍状态。

那些边缘人的故事里,一定有某种情境是你熟悉的,一定有某种情绪是你有过的,即使你完全生活在蜜罐里,你也会被移情的力量感动。

可是,你非常明白,我们在此刻哭泣,但第二天,或者关上电脑之后,我们终究要走向主流。谁会轻易放弃主流的召唤呢?边缘记忆固然令人自伤自怜,但我们终归要鲜衣怒马,要摆脱边缘人困境。

回到那两个问题。文艺界在还原边缘人故事时一定略有演绎和夸张,而相当部分边缘人也许根本就不会看到这种类型的文艺电影,因为他们可能连电影票都买不起。所以,文艺在边缘故事的书写中回归到它的本质,它是对主流的戏仿、嘲讽、反叛和解构,它是主流的对立,是真实世界的戏剧性想象和人们的情绪出口。

所以,文艺天然偏向左派叙事,而边缘人的叙事逻辑更是偏向左翼光谱,它的背后大部分都是平均主义、福利主义、宗教自由、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主义。而在香港的现实语境下,香港文艺界更是集体左转。他们通过边缘人的描写来表达对扭曲资本主义的抗议,对97后大共同体挤压香港本土性的不满,这就是为什么,在香港边缘人电影中,总是出现悲剧结局,出现悲观、虚无、失忆、迷茫等情绪。

大部分人所爱的香港,是那曲《狮子山下》里温情、包容、上进、团结、繁荣的香港。那是香港的黄金时代,也有主流,也有底层,也有边缘人,但没有现在这么僵化、分裂甚至撕裂。当香港的边缘人书写越来越多,香港愈来愈有身份模糊感和边缘感。当左翼倾向成为香港的整体政治文化光谱时,香港有可能再难以重塑它的主流价值。

大陆政权的边缘,东亚的地缘中心,大中华共同体与西方文明的交汇处,一国两制的试验田,意识形态纠葛,现实利益与阶级冲突,本土化与去本土化,这就是香港,既是中心又在边缘的香港。无论文艺界如何表达情绪,它的社会演变只会遵循上面这些主流力量的冲突、对抗和博弈形成的未来路径。

那些边缘人,则是永恒的命运,永远在宏大主题之外,甚至只需要用玄学去理解他们,如同香港电影越来越多的佛教主题,因果、轮回和报应。

而我所要做的只是看完文艺片,流下一滩眼泪,第二天,继续西装革履、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在通往主流的大路上一路狂奔。

踏血寻梅踏血尋梅(2015)

又名:Port of Call

上映日期:2015-12-03(中国香港) / 2015-04-06(香港国际电影节)片长:120分钟

主演:郭富城 春夏 白只 谭耀文 金燕玲 邵美琪 李逸朗 杨诗敏  

导演:翁子光 编剧:翁子光 Philip Yung

踏血寻梅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