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雀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复调工作室(微信ID:ifudiao)欢迎关注!




本文有剧透。不过相信多数观众好奇的也不是《踏血寻梅》讲了什么故事,所以本文帮忙把故事剧透掉了,诸位就放心地去看电影里女色、猎奇的元素吧。

《踏血寻梅》很多方面都表现优异,镜头、表演、台词、等等,评委们观众们也一片叫好,笔者在此泼个冷水:它在叙事上有问题。电影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体,叙事只是一方面,实验电影甚至可以放弃叙事。但是如果一部电影还走在讲故事的道路上,那么叙事就仍然是最重要的。

作家阿乙写过一篇小说,《春天》。小说的故事很好看,结构上也很炫技,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倒叙,而是“倒着写”。并且,每个章节第一句话是下一个章节的最后一句话,就这么从结尾倒推,推着推着,推到了故事的开头。这个结构同《踏血寻梅》有点相似。更巧的是,《春天》也写了一个类似的性与死亡的故事。主人公春天做过ktv小姐,是“我”妻子的同学,搬入“我”家之后,跟“我”产生了越轨的感情,她的介入使得原本和美的家庭氛围产生裂痕,而“我”不愿放弃这一切,为了摆脱春天这个麻烦,“我”与春天相约自杀,最后一刻,“我”却没有跳下去。

写下《春天》几年之后,阿乙在一篇访谈里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原话记不得了):以前我喜欢博尔赫斯,读他的小说有吸烟般的快感,我喜欢那种炫技的风格,并试着写了很多好看、聪明的小说,但那不是真正的文学。我把博尔赫斯定义为文学的小妾,我们必须抵抗那些使我们沉溺的读物。

在艺术的世界,阿乙可以说是开悟了。但《踏血寻梅》的导演,翁子光,恐怕才刚刚踏入那黑暗的泥沼。尤其是金像奖的七座奖杯,无疑是药性强烈的致幻剂,给翁子光脚下的泥沼伪饰一片鲜花坦途。

为什么说《踏血寻梅》的叙事有问题呢?首先叙事的根基在故事,本片的根基并不稳固。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改编自震惊香港的真实案件:王嘉梅分尸案。有真实事件作依托,根基为什么会不稳呢?第一,王嘉梅案件事实上是一件“普通”的分尸案件,但因为死者是大陆移民,16岁,援交,被分尸后尸块混入猪肉摊,市民买回家煲汤等等,可以说创作出发点就是这件事的猎奇和爆点,香港移民问题、社会底层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其次的;第二,导演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彻底的替换,真实案件里,变态杀人者分尸是为逃避罪责,在电影里,分尸升华为哲学行为:你想死,我帮你解脱;我讨厌人类,我喜欢你,所以我把你变成非人。

后者,也就是导演的文艺性改编,较之真实案件反倒削弱了严肃性和表达力度。跟韩国电影《杀人回忆》《追击者》相比,更是显得幼稚了。同样是真实案件改编,《杀》《追》是“再现”,观众的眼睛穿越时间,跟随案件的始终,影片表达了什么是影片结束后才应该显现的事情,是回味或者二刷三刷时候的事情。而《踏血寻梅》呢?不是再现,甚至谈不上改编,而是在爆点新闻的基础上二次创作,导演的表达和意图是随着影片进度条的前进不断泄露的。哦,不是“泄露”,而是急不可耐地抛售。

那么我们屏蔽掉真实案件呢?就是假定这部电影与真实案件无关,是导演完全的创作,那么在心理观感上会不会好一点?

恐怕不会。

少女,甚而是美少女;杀人,甚而是分尸;变态,甚而是性变态,这些元素越耀眼,越是喧宾夺主。有评论者为这部电影鸣不平:“你们怎么只看到三级只看到裸体和分尸,这是一部多么优秀的文艺片,安静孤独绝望!”也难怪人家只看裸体和分尸,因为这电影对这些东西就是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呀,所有人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都在等待这些画面。这样一来,本来是佐料的东西就变成了主材。唯美安静的画面,少女的旋转,少女空漠的眼神,少女的堕落、百无聊赖,外来移民在港的挣扎和痛苦,社会底层没有声音的哭喊,这些反倒是为裸体和分尸戏服务呢。观众看完恍然大悟:哦,她卖淫了,看来她真的很绝望;哦,他分尸了,看来他真的很变态。本末倒置。

我们再举一部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也是真实案件改编,也讲少女的死亡和少年的行凶,甚至人家标题就预告了死亡,可是故事重心完全不在这里,不但不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全部在描写少年们的生活,无聊、苦闷,又充满戾气,杀人只是结尾的一小点。《牯岭街》的编剧也表示过,一部作品不能把某一块地方拍得太出彩,太出彩的段落只是记事簿上越用越少的灵感,对整体的创作有害无益。

阿加莎有部推理小说,名字叫做“杀人不难”。在很多刑侦小说、电影里,杀人确实不难。可是杀人真的不难吗?《踏血寻梅》里最后杀人者的自白是这样的:原来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的脂肪……我先在她脖子上割了一刀放血,等到血流到差不多的时候,我把她的头切下来……腿上砍了七八刀,断掉了,胳膊比较细,砍四五刀就断了……自白很冷静,语调很平缓。哦,好酷哦,超屌的。看的时候除了这么感叹一下,还能说什么呢?

以前的刑侦故事重点都放在刑侦上了,谁管案犯的动机是什么;后来写尽了刑侦上的花样,开始关注犯人的动机了;等到犯人的动机也被描绘光了,无非是情杀谋财复仇三样,所以又喜欢简单明了:犯人心理变态;心理变态还不够,还要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心理变态。写得越虚幻,反而越显示出创作者的无力。

《踏血寻梅》里的王佳梅和《春天》里的春天几乎算是同一类人,物质贫瘠,精神也没有依靠,在城市里不停地逐流,抓住一块浮木作短暂停留,就会爱上浮木,但是浮木并不爱她们,浮木说你再抓着我我也要沉下去了,就把她们甩下水去了。

尔后,王佳梅“坦然”赴死,春天被诱杀。相较而言,后者高明一点。更何况,王佳梅被掐脖子的时候,非但没有挣扎,还继续静美着。导演的生物一定没有学好。

踏血寻梅踏血尋梅(2015)

又名:Port of Call

上映日期:2015-12-03(中国香港) / 2015-04-06(香港国际电影节)片长:120分钟

主演:郭富城 春夏 白只 谭耀文 金燕玲 邵美琪 李逸朗 杨诗敏  

导演:翁子光 编剧:翁子光 Philip Yung

踏血寻梅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