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3

热辣滚烫:减100斤,就是作品


【以下有好几百字无关电影本身,没有剧透】

可能要感谢家族基因,我在33岁以前没有体验过什么叫长胖。那时候就算某段时间夜宵吃得太狠,只要稍微收敛一点,就能瘦回去,哪怕不做什么刻意的运动和节食。33岁以后,随着基础代谢降低,以及其它什么身体指标的增高,开始知道什么叫长肚子了,也开始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减肥念头和行动。然后也知道了,这件事有多么不容易。

绷紧神经,不让食欲占领脑袋。不去点夜宵,尤其不要点含有大量碳水和重油盐的夜宵。饿了就浅吃一口小包装的零食,吃一个白煮蛋。尽量少喝酒。无论桌上的菜看起来有多下饭,也只盛小半碗米饭,尽量用蔬菜和蛋白质让自己达到饱腹感。少吃猪肉,多吃粗粮。每周跑步四次,每次平均跑四公里。出门能走路就走路,能骑车就骑车,能坐公交就坐公交(其实也是省了不少钱)。即便如此,也往往只能消掉身体表面的浮肿,减去被碳水和钠锁住的水分。对于体脂,尤其是内脏脂肪,往往很难撼动一分。

我知道,跑步四公里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一个巨无霸汉堡。

所以我对于在一年内减掉100斤的贾玲本人,持续抱有敬意。我知道为了做到这件事,一个人需要封锁多少本能的欲望,需要踏入多少未知的险滩。我也知道,在大量减脂的同时,还要运作一个电影项目,这又是在把自己置于多么反人性的境地。咱也上过班,明白一串会议之后,一通脑力输出之后,是多想大吃特吃一顿。尤其是多想大嚼碳水,大尝油烟,大吞酒水。

我知道有人要说,人活着就是要开心,就是要和自己和解,就是要接纳自己的外貌,就是要消除种种焦虑与绑架。这话题太大,咱今天也没法展开论述。我就简单说吧:这些年,对这种声音听得有点多了,我有点烦了。

嗯,烦了。对推崇躺平和当废物的言论听得烦了。想努力了。想赞扬那些努力的人了。

这是我对贾玲抱有尊敬的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我要持续赞赏她的商业头脑,她运作的商业项目。

李焕英上映时,贾玲说,如果票房破了多少亿,她就要减肥。想必当时多数人会认为,这即使不是一句戏言,也是一套无关电影的人设公关。即便真的减了减,也不过是一次还不错的事件营销。

没想到,这个人,竟然就着这句话,做了一个新的商业电影项目。电影外的她能否减肥成功,直接关乎这部片子能不能落地,关乎这种极其微妙的戏里戏外的悬念能否成立。减肥减成了,这个项目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减肥,又是一场有源有梗,有足够关注度的真人秀。坦率地说,我非常羡慕能主导并亲身演绎这样一个商业项目的人。

这是一次可以被看作行为艺术的商业活动。它就像E=mc2一样,简洁而优雅。

贾玲迄今为止,唯二的两个电影项目,全都精准地踩在了大众认知的兴奋点上。而偏偏,她又对这两个项目都怀有了足够的真诚。这种人,天生就是适合做商业电影的,就是适合做市场的。

说了半天都没涉及电影本身对么?是的。但我又想说,一个春节档的商业片,一个势必要冲出影迷圈的,要把很多一年也进不了一次电影院的人拉进来的产品,它在银幕以外的表现,为什么就不能被计入评价体系呢?它本来就是要和很多几乎不看电影的人进行沟通的,它本来就是要调取公众在艺术鉴赏以外的思想情绪的,它为什么要被框定在一个放映厅内呢?一部商业片带来的身心体验,真的只关乎于那120分钟吗?

电影很美。电影很重要。但电影也不是唯一重要的。

【以下开始说电影,有剧透,越往后越透】

好吧,说两句对《热辣滚烫》本身的看法——比较失望——对于作品本身。

我全程都在像看拳手比赛一样给这部片子加油,但它在很多地方还是比较让人泄气的。最大的,也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问题,就是动机不足。吵架的动机不足,亲密的动机不足。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动机,在很长时间内也不足。尾声那部分,回溯并补足戏份,确实起到了燃情的作用,但是感觉出现的时机有点晚了。前面该觉得牵强的部分,已经觉得牵强了,再往回找补,观影感受上很难找补回来。

贾玲这次给自己设计的这套表演方法,好像有点单薄了。好像只要使劲收着,挤着,就能体现出人物的丧了。这种表演思路,有点简单了。

但是!结尾改掉了《百元之恋》的情节,女主没有和拳手在一起,非常好!当时看《百元之恋》,就对这个结尾充满了问号。这无关任何议题,无关进步还是落后,只关乎合理性。

· 7分,四颗星。其中有大比例影片外的因素加成。

· 见过瘦出马甲线的,没见过瘦出酒窝的。


热辣滚烫(2024)

又名:YOLO / 中国版百元之恋

上映日期:2024-02-10(中国大陆)片长:129分钟

主演:贾玲 雷佳音 张小斐 杨紫 沙溢 乔杉 李雪琴 马丽 魏翔  

导演:贾玲 

热辣滚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