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3-08

女教师:恶魔老师与群鬼家长

文_调反唱唱
[女教师]说的是校园罪恶,这不新鲜。在电影里,学校并不是净土,比如师生恋([丑闻笔记])、性侵([熔炉])、援交([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枪击([大象])、虐杀([死亡录像])、贩毒([校园龙虎队])等等。相比以上多少带点猎奇成分的校园罪恶,[女教师]可没那么“劲爆”,甚至你会觉得稀松平常,但正是这样“似曾相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构成了罪恶。
电影开头直入主题,新上任的班主任达玛莉拿着小本儿,挨个儿问底下学生双亲的职业。既有经验让人秒懂老师的用意,当你蛮以为这个“有问题”的老师一定还有更“罪恶”的行径时,你会发现即便看完全片,女老师从头到尾的“错误”,也不过是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家长索取好处,那么这有什么好大动干戈的呢?且看与第一个场景交叉剪辑的家长会。会上这些孩子家长的形象与孩子报上去的职业一一对应,在貌似偷拍的镜头下面,我们至少可以感知到他们的职业与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相符。每个人面色凝重,足以证明他们对会议的目的心知肚明,更重一点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自己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受益者的身份感到心虚,除去面部表情之外,他们看起来毫无共同点。把两者并置的用意再明显不过,罪恶是由一个滥用职权的老师与一群助纣为虐的学生家长共同建构的。
问职业的场景是故事的开端,但家长会才是现在进行时,会议内容为说服家长们在驱赶达玛莉离开学校的联名信上签字。在此之前一点点,校长和副校长窃窃私语:“这个共产党为所欲为凌驾于我们之上,我们拿她毫无办法,现在干掉她的机会来了,毕竟出了这么大的事。”所谓“大事”是一个女学生的自杀。起因是达玛莉按照“惯例”,先是“请求”丹卡的糕点师母亲做了一盒蛋糕,而后再叫丹卡在机场工作的父亲私运这盒蛋糕到俄罗斯。貌似水到渠成的美事在丹卡父亲这里卡壳了,这位机场会计师与机组人员并无交集,再者私运货物在当时是一件违法的事,丹卡的父亲做不到。由此达玛莉开始了对丹卡的各种刁难,一系列的羞辱直接导致了丹卡的自杀。丹卡的父母作为事件的受害者自然是第一对联署的双亲。
这件事是校长与副校长拿出来弹劾达玛莉的借口,也是在家长会上特别提及以牵出家长们愤怒的引子。接连又有两位家长站了出来,影片切回到丹卡自杀之前,这两个同样让人愤怒的故事也在悄然发生着。但在这三个孩子的家长身上,都存在自身利益与反抗的紧密联系。反过来想一下,第一位已经朝机组人员办公室迈出步伐的丹卡父亲,如果“办得到”的话,也许会和周围持反对意见的家长们一样要么沉默无语,要么站起来支持施与了孩子高分好处的达玛莉吧。同样的态度也会发生在后两位家长身上,面对他人的苦难,谁都想要置身事外。
在镜头不断切回到过去的同时,穿插着现在进行时的会议。会上家长们的反应让人失望,比如女老师的支持者们对正在讲述的悲剧故事表示难以置信,原因是故事的讲述者有因打架伤人进监狱的“黑历史”。也有人表示走后门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何必拿尊严说事。甚至还有一位骑墙派,这位每天给达玛莉排队买菜的残障人士,也在“公平交易”中非常不爽。但观察到联署的人数太少,胜算的可能微乎其微,他又即刻要求撤销联署。
即便在会议散场之际,校长与副校长拿出数据显示该班的考试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班级,也并不能获得家长们的关注,在整个事件中,麻木自负的家长们都在自欺欺人。影片结尾达玛莉满面春风的走进了另一个教室,仿佛一切又重新开始,也许是怪兽死而复生,也许这只是长相酷似达玛莉,行事方法如出一辙的另一位恶魔老师。
在新轮回的教室黑板上写着“1984”,这个熟悉的数字让人们妄图去寻找背后的政治寓意。的确,影片一开始就告知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之前的1983年,被现代东欧人抛弃与鄙视的社会主义时期。里面提到的信息封锁、亲属牵连制度、对苏联的讽刺看起来都像在说只有那个年代才会发生如此荒唐的故事,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这让人不禁去联想当下不少揭示人性恶的东欧电影,都特别指涉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仿佛当下的社会丑恶不可提及,只好去怪罪已经逝去,被定性为不堪回首的年代。但斯以为,这种讽刺意不在去批判意识形态,而是借古讽今。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女教师Učiteľka(2016)

又名:老师有问题(台) / 唔多掂老师(港) / Ucitelka / The Teacher

上映日期:2016-07-04(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 2016-07-21(捷克/斯洛伐克)片长:102分钟

主演:苏珊娜·莫拉利 苏珊娜·科内希纳 琼戈尔·考绍伊 塔马拉·费 

导演:扬·霍布雷克 编剧:培特尔·亚尔乔夫斯基 Petr Jarchovský

女教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