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格拉纳达公司从1964年开始录制《人生七年》,挑选14个7岁左右的孩童,以7年为一个人生段落,纪录他们的人生变化和感悟。
孩子们有白人,也有黑人,分别来自孤儿院、乡村或是私立贵族学校。有的被拍摄者已离开这个世界,但拍摄并未停止,截至2012年已播出8部,历时近50年,被誉为史上最长播出季的影视节目和开创性的映像编年史。
让人觉得悲观的是,《人生七年》反映了一个几近“宿命”的规律:相较于原生家庭,孩子的成长不会有太大突破。原生家庭的问题,仍会不同程度地在他们身上存在、延续甚至恶化。
人生,果真如此么?
既然这样,是不是认命就好?
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多反思原生家庭问题的时代,是不是连反思都变得没有必要了?

北师大教授张同道,从2005年开始拍摄18个不同的零零后家庭。相比于《人生七年》,他的着眼点更早,从孩子3岁上幼儿园拍起。当他们15岁也就是上高中时,不少人选择了出国读美高,也有人选择留在国内,还有人在不断摇摆。
12年拍摄过程中,有人直接提出了质疑。
拍摄的真实性。中国人比外国人要面子,他们能在镜头前展现真实的自我么?


拍摄者的身份。他们能做到只当纪录者而不是引导者么?就像美国的《国家地理》跟拍动物就非常坚守原则,连唯一一次帮助小企鹅脱困都会受到指责。


个人隐私。实时跟拍,不可避免要牵扯许多隐私,如果家庭不愿公开,怎么办?


镜头逃离趋势。类似《楚门的世界》,孩子小时候还未完全开窍,对拍摄不在乎,可长大后会意识到这一切不是他想要的,想追求镜头外的世界,又怎么办?


张同道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拍摄是真实的。大人们开始会有些拘谨,但孩子们完全接受,伴随着镜头长大的他们,早已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你拍你的,我无所谓。


纪录是拍摄原则。虽然拍摄者们在多年拍摄过程中认知发生了很大改变,也会被孩子和家长问及关键问题,但原则就是原则。


隐私难以回避但必须尊重。这18个家庭在12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甚至离异。一旦离异,会把过往特别是孩子成长过程作为重点保护,不愿曝光。所以,有的确实等于白拍。
逃离尚未发生。类比《楚门的世界》,目前孩子们还没有逃离迹象,或许之后会有,那时继续尊重孩子选择就好了。



如果这种拍摄方式得到认可,那么能通过这些纪录整理,反映出孩子及家庭的世界发生了明显变化么?
张同道给出了肯定答案,至少有两个带着时代烙印的变化。
零零后作为新生代,充分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困境,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最主要的就是代际间的观念差,还有父辈精神和心理关怀的缺失。
物质丰盈并不代表着精神充实,有时还恰恰相反。
零零后的父母,出生多为60末和70初,那时很苦。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节点,至千禧年才是一个物质逐渐丰盈的时期。也就是说,他们正好经历了前十年和后二十年的一个“混合剧变期”。
在零零后看来,父母说“我吃过的苦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是普遍的。
与之对应的,零零后的父母受各类新思潮影响多在大学毕业后,那时基本体系已形成。所以,他们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或多或少传承了之前“父母说了算”的观念。
物质的日渐丰富也让他们无比自信,不自觉把孩子当作自带处置权的“私有财产”,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
“你的条件都这么好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你这么不能吃苦,以后怎么办?”
《零零后》里,有这样两个片段。
柔柔想学芭蕾,爸妈给她报了班,老师坐在她身上帮她压腿,她疼痛流泪,大呼难受,妈妈在一旁以自己是这么过来的鼓励她坚持,爸爸在旁边一言不发。
这种方式放到现在,肯定不被推崇。其实她爹妈当时心里肯定也难受,但是对这种钻心疼痛能理解多少,值得商榷。
池亦洋上小学后,很多数学题不会解,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流下痛苦的泪水,学校老师不重过程只看结果,他的父母更是毫不知情。放到今天来看,他的父母一定会更多参与解题,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之难。

零零后的求学,在之前国内公立中学的唯一选择上增添了国内私立中学和出国留学两条道路。必要的补充,总是有益的。
《小欢喜》里,季杨杨高考得到593的高分,父亲想让他进北理工,也算国内A类,但他最后选择去德国慕尼黑大学(国际排名34名,相当于德国的清华)。

因为季杨杨一直非常喜欢赛车,德国的“汽车工业”是世界顶级的。他舅舅也因从事汽车行业常年在德国出差,可以帮助推荐到熟识的公司实习。学喜欢的专业,做喜欢的事,是非常幸福的。
《零零后》里的柔柔,天生数学就差,怎么也学不好。要不是因为有私立中学这条路,估计连中考都通不过,高考就更别提了。
可是,当她去到美国著名的教会中学,一学期有五门课得到NO.1,五次上台领奖开创了学校的历史。当然,这里面肯定不包括数学。
那么,在这样伴随时代的变化中,我们作为父母,作为教育者,能从中得到什么有意义的反思呢?
作为教育者,既包括学校也包括父母。最重要的,在于认识和了解孩子,然后才是引导。对于引导,也是引导他认识和了解他本身,然后才是找到适合他自己的发展道路。
《放牛班的春天》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话用在教育上,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作为父母,我们的出发点总是想让孩子实现迭代式的突破甚至飞跃。
比如,现在很多学霸父母都对培养出学渣孩子百思不解、各种抓狂和强力纠偏,但实际上,这种“自以为是”的引导教育是掠夺和毁灭式的,忽略了“适合”这个根本。
正如那个被多次引用的例子,一人新买一个院子,把所有花木统统清空,栽上自认为最好的。而同样是新来的邻居,却花了较长时间认识原有院子,哪些是芍药,哪些是牡丹,再加以整理修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我们不能破坏,应该更好地去认识了解他,再引导他去认识了解自身。
这儿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认识了解自己。
《零零后》里的池亦洋,进幼儿园时特别胆小,站在墙边瑟瑟发抖,是大李老师帮他找回自信,成为领唱国歌的孩子王。
在池亦洋迅速膨胀、横行霸道的时候,还是大李老师网开一面,令他适可而止,为他成为代表中国出战的橄榄球国青队员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大李老师,就不会有池亦洋的后来,甚至可能会成为辍学少年。
大李老师在池亦洋被众多家长投诉时,对其他老师们说过一句话:“我们可以放弃他,但那样的话他就更没地方去了。而且,我们也要反思我们自己,我们虽然讨厌看到他捣蛋的缺点,却乐意看到他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优点。”
孩子的苦恼,在很多是大人看不到的。所以,不要因为解不出一道题、打碎一个杯子而过多指责他。其实,他心里的难过程度,远比大人被老板以减薪降职来训斥还要大。
池亦洋在解不出题的时候,把练习本都擦破了,泪水打湿了衣服。
柔柔参加派对想装扮成赫本,却被寄宿家庭认定“一点不像”,当时就流泪了。后来被“扫地出门”,格外无助,想给国内爸妈打个电话,一个忙着说两句挂了,一个没有接。可想而知,她当时心里有多崩溃。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敏感而脆弱的,如果我们能把他不小心打碎一个杯子,类比我们搞丢一个不可挽回、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的重要文件,就会明白他内心有多难过。
社会在进步,如今很多人在和孩子交流时,都学会蹲下来,而不是高高在上。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式,真正体会他的内心。
想其所想,是心灵教育的开始。
目前,一些有见地的教育者提出,国内虽然越来越重视心理干预,但是在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中,还没有这样的课程设置,其实应该有,这代表了一个方向。
中国式家庭里,父爱缺失太普遍了,几乎是所有问题少年的心理根源,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反思。
中国式父亲大多以“隐形”状态存在,太忙了,忙于名利、权职、生意。
“爸爸有工作!”
“爸爸还得养家呢,你听你妈的就好!”
这样的话,听得太多了。
父亲角色的缺失,往往导致孩子缺乏自信。
池亦洋刚进幼儿园时不自信,后来横行霸道,其实都是父爱缺失的表现,他想向外树立一个“说了算”的形象,就像他父亲想关心他就关心、不想关心就不关心一样。
他父亲后来也承认,从小对他的关心确实太少。
幸好池亦洋遇到了大李老师,有效修补了父爱缺失。但是,这样的好老师毕竟是少数。
最近,国内有的学校提出“拯救男孩”,本质也是呼唤父亲更多地回归家庭教育。其实,不光是男孩,父亲对于女孩的人格塑造同样重要。
父骨母血,父亲的教育角色是不能指望母亲来弥补和承担的。
希望身为父亲的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论多忙,也要承担好父亲的角色。
《零零后》电影版就要公映了,有人提出了更好的建议。比如,将目光更多集中在孩子身后的父母身上,因为育儿先育己,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实是父母。又比如,增加一些大雅之堂之外的花絮,这些往往更可贵,更能展现真实的细微变化。
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被人纪录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可以对照之前、改进如今和后来。
正如池亦洋身披国青队服高唱国歌时,耳边同时响起的是他在幼儿园当孩子王时领唱国歌时的声音。柔柔在登上美高领奖台时,想到的是自己终于能摆脱数字围攻的局促。他们后来都会经常回到幼儿园,那也是承载他们开始的地方。

我们这些没有被镜头纪录的人,也可以自己多纪录纪录,这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育儿目标的实现。
成就孩子的自主意愿,也是成就家长自己。
孩子的明天,由孩子自己决定。
我们能改变的不是他的明天,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明天。
我们能做到的,是让他找回、成为独立的自我,并争取成就更好的自我。

文 | 葫芦爸
ID:Hulupapalove

零零后(2019)

又名:China's Post-00s

上映日期:2019-09-03(中国大陆)片长:89分钟

主演:池亦洋 王思柔 

导演:张同道 

零零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