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号下午作为发起人在深圳一家影院和60多位观众一起观看了《零零后》,观影前看过剧情版的《零零后》,也阅读了几篇电影版的影评,9月30日也在映后交流群里聆听了伍新春老师和大李老师的专业解读,作为今年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一部电影,这样比较立体式的观赏,还是很有收获的。

导演张同道

1965年生,河北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老师,从2000年开始,一直在做纪录片的创作和文学创作,迄今有约11部纪录片(含剧集和电影)播出/上映,其中2012年执导的《成长的秘密·爱的分离》获得第11届波士顿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特别荣誉奖、第9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儿童与家庭短片奖。

芭学园与李跃儿

大宝很小的时候,听北京的朋友推荐过李跃儿,说可以看看她的微博,有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蛮不错的。后来大宝要上幼儿园的时候,看了《窗边的小豆豆》,对于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深感触动,再去关注李跃儿的芭学园,当时我记得还有一些妈妈们给孩子们唱的童谣之类的链接,很好听,一度希望在深圳寻找类似理念的幼儿园,但最终都放弃,还是入学离家最近的幼儿园。芭学园2004年成立,通过公众号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大李出现在各种媒体甚至直播上的频率是越来越高,父母们和教育工作者们对芭学园教育理念也越来越认可和接纳,这部《零零后》更是把芭学园推向更大众的视野。

影片剧情概要:两个零零后的成长光影

先说一下我直观的感受,看剧情版的《零零后》的时候,我就有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变化,身体和相貌也许会变化很大,但是个性有着强烈和鲜明印记。用大李老师的话说,就是“孩子的气质类型无法通过教育来改变,甚至爱好也难以被改变”。

影片中的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出生于2000年后,童年在芭学园里上学,池亦洋精力旺盛爱运动,有时调皮爱当孩子王;柔柔爱幻想爱唱歌爱画画,经常用哭来寻求关注。影片展现了小时候出现问题时,老师如何面对和解决的情节,大李面对孩子们时,使用的语言是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她没有用孩子们的口气,而是更多的给予了共情和疏导,比如“你现在特别伤心”、“爸爸妈妈如果知道了,一定特别难过”,大家排挤柔柔了,她会和老师们一起沟通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选择了给予柔柔特权的方式,说“我把柔柔带走了”,一方面给予了被排挤的柔柔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小朋友知道老师觉得柔柔很棒,我们应该和她做朋友。

这一部分,大李老师在分享时的内容更加丰富,她说对孩子情绪的接纳不光体现在口头语言上,而是包括了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家长的深情、姿态等等,必须是从内到外完全的接纳。但我们80后这一代小时候大都没有被充分的倾听和接纳过,承认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慢慢的去在家庭营造一份更容易倾听和接纳的环境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大功课。

幼儿园阶段可以说是老师和家长们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热情所在,并竭尽所能提供给孩子在有大规则前提下的充分自由的场所,而到了小学阶段,繁重的学习压力似乎一时之间倾泻而出。两个孩子一个进入公立小学,一个进入小众的私塾学堂,无一例外的面临了学业的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从影片上来看,似乎是孩子先天的原因造成的?也或许是对体制的不适应造成的?因为影片时间所限,导演只能展现结果而无法展现过程,这是一个很可惜的地方。

面临压力和挫折后,影片中展现的两个家庭的应对之道都是相对积极的,也是相对个性化的规划,池亦洋透过橄榄球找到自信,找到奋斗的方向,柔柔去国外留学,学业发展和兴趣爱好都很优秀,但人际关系相对没那么顺利。

两个孩子15岁左右展现出来的性格,的确印证了“人的气质类型很难通过教育来改变”这个观点,这也当然是教育学者们一直探讨的热点,这个结论也许是通过更多案例归纳而来,非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但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尤其是在面临如何发现孩子的气质类型?如何在发现之后优势赋能?如何在选择规划孩子教育时扬长避短?如何在体制内教育下不磨灭孩子的个性?这些问题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角度。

特别打动我的家庭场景

柔柔的爸爸妈妈在讨论柔柔的成绩问题时,柔柔妈妈说,“我们要以终为始,未来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要让眼前的树叶挡住了眼睛”,柔柔爸爸的回答很接地气“成绩不行,扯什么树叶不树叶的,要不要去上蹲坑班”,柔柔妈妈自然是坚决拒绝了,柔柔爸爸好像自言自语了一句“也不知道这条路到底选对了没有”,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柔柔爸爸的这句话,是我们大部分人焦虑的主要出发点“到底这样选择,对孩子来说是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教育的不可逆性让我们没有太多的试错机会,选择承载的东西似乎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池亦洋的家庭场景剪辑的较多,尤其是爸爸教孩子刮胡子,妈妈在一旁录像的场景,很有家庭的仪式感和温馨感,后来池亦洋进行面试,全家在一起陪伴,爸爸也反思小时候陪伴的有点少,也在后期有较多参与了。这种家庭共同成长的变化是特别感人的,当然对于池亦洋如何在学业受到挫折时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接触了橄榄球,又是怎样在橄榄球中找到自信的,这一点在影片中的展现也偏少,我个人觉得这也应该是主人公成长过程的重要节点。

这两位零零后都是相对幸运的,家庭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孩子选择个性化的教育之路,而作为更具有代表性的在体制内要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来说,个性化之路未必能这么轻松。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气质类型,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未来道路的方向。

一些遗憾

片中柔柔的爸爸虽然也觉得完全不走国内公立教育小升初的道路有点不确定,但他至少孩子和柔柔妈妈达成了统一,当然我觉得比较可惜的是,如果能把柔柔在这个重大选择时刻的一些想法给表现出来,孩子的整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也会更加的清晰。还有,柔柔在国外三次都被寄宿家庭解除合约,有一次几乎还是被赶出门的,这期间爸爸妈妈有没有帮助分析过原因,有没有帮孩子找出一些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有没有学校住宿等?),从影片的呈现来看,不是特别清新,家庭给出的支持作用不太看得到(当然不排除有被拍摄者的一些考虑)。

12年的拍摄素材剪辑成90分钟,难度可想而知,导演也要考虑到电影需要的一些戏剧冲突和情节的发展变化,所以想必取舍非常艰难。从积极的角度来选取影片中的闪光点,从孩子的教育生涯规划、自我认知的建立、情绪的接纳和应对挫折之道等多个方面找到启发,对未来孩子可能面临的挫折有积极的心理准备,允许自己和孩子都有试错的机会,在充分认知和准备下进行的任何尝试都是有价值的,即便是可能被证明是不适合孩子的,那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探索之路。

而很多颠覆传统教育的新型理念和做法,大都指向个性化教育,而能够帮助孩子显著的认识到自己的天赋、热情的,主观上更多的还是由父母的观察和思考造就,对于学校教育,我们应该抱有较大的宽容。

关于点映的尝试

一次比较好玩的活动尝试,对于自己足够热爱的事物,还是有动力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的,特别感谢相同价值追求的观影团的支持和小助手的热情帮助。

成文于2019年9月


零零后(2019)

又名:China's Post-00s

上映日期:2019-09-03(中国大陆)片长:89分钟

主演:池亦洋 王思柔 

导演:张同道 

零零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