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9-09

错会半生:拉腊(Lara,2019)


1、拉腊(Lara,2019),西班牙的片名是鋼琴教師,台灣的翻譯是不愛鋼琴師。這故事從外看,是一名母親在自己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無法達成的價值與理想——如果這是主旋律,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以孩子的失敗收場。一如藍色協奏曲(Blueprint,2003)那樣,從基因下手複製孩子,以承續母親超高琴藝和天賦,導致親子決裂的故事;又如莊子齊物論談「昭氏之鼓琴也⋯⋯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春秋時鄭國大音樂家昭氏,不顧孩子個性稟賦,強加傳授自身的技藝,最後讓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味模仿,活在父親光環的陰影下,折損了一生。可是拉腊這部電影結局的走向並非如此,因此,親子的關係不過是故事人物中血脈相承的關係,用以在敘事上深化、複雜化、衝突化,也就是戲劇化的一種設計,整部電影人物間的關係,應在落在師生關係上。

2、以師生的關係解讀,故事呈現一種對位狀態,Reinhoffer教授是Lara的老師,而Lara除了是新鋭鋼琴家Viktor的母親一身分外,更是他的啟蒙與教導者。老教授在三四十年前批評這名女性左手不靈活,像腸子一樣,在琴鍵上施展不開;而從這名女性偶然間插足十三歲男孩的鋼琴課中,女主角嘲笑男孩,與其練琴不如改吹小喇叭,由此可以得知其子是怎樣在母親嚴苛的教育環境中生存下來的。面對同樣殘酷的教學方式時,Lara和Viktor作為一名學生,選擇的面對方式也迥然不同——Lara斷然停止深造;而Viktor,在猶疑徬徨了一會兒後,下半場的演奏會中,還是堅持過去,演繹出自己的創作曲來。從Viktor琴音的流動中,一開始是低音徘徊,如行於死蔭幽谷,後來豁然開朗,高音激昂,自由奔放,我們知道他斬獲新生,而這個時刻,他的母親,也就是他的老師的離席與否定,都不再對他有任何的決定性的影響了。

3、酒吧裡,老教授回憶起Lara年輕時上課的情景,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我想起你極富天賦,可是,你有天賦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裡點出天賦與努力的關係。對於一個教學者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樂也,可是不得,並不有損於教學者;而對於一個學習者來講,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在這場和教授遲來的掏心對談中,教授的話是當頭棒喝,Lara頓悟,解開了心結,因此接著這樣的鏡頭:Lara回到家,打開窗(回扣片頭畫面),在意味上完成了片頭未完成的敘事(自殺),相當於死了一回,然後重生——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4、易子而教確實是相對比較妥當的方式,畢竟要能教子弟如弟子,或者教弟子如子弟,那樣情理兼備,不偏不倚,對一般人是不容易的。孟子說:「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5、考慮到Lara對待兒子、前夫、母親、鄰居、下屬,甚至於陌生人,相當程度上,故事人物的為人處事和我自身一樣,因而能理解故事主人公因特殊的脾性,決定了他面對世界的態度與原則,這一點沒有什麼好批評,當然,相應的代價是他必須承擔的。而所有受不了Lara的人中,鄰居大叔的態度能溶解、轉化、接納Lara,這一點是令人佩服的,而這樣的人生際遇可遇不可求。從片頭Lara自殺未遂,片中如大乘佛學所說乘載Lara一程,到片尾為Lara在無盡的深夜保留一席發揮的空間,這名不顯眼的鄰居在故事人物的生命轉折上,特為關鍵。


错会半生Lara(2019)

又名:不爱钢琴师(台) / 拉腊

上映日期:2019-06-30(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 2019-11-07(德国)片长:96分钟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 汤姆·希林 希尔德加德·斯罗德 Susann 

导演:扬·奥勒·格斯特 编剧:Blaž Kutin/扬·奥勒·格斯特 Jan Ole Gerster

错会半生的影评

马小玲
马小玲 • L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