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点的不同】
电影《南京、南京》是从一个日本兵角川的主观仰视镜头让人进去到故事情节之中的,故事从明信片上的1937年12月开始,故事伊始便听见刺耳的“支那”二字,为此,笔者翻看的解释,《荷兰百科通用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支那,中国的贬义称呼,常用于日本语,亦指愚蠢的、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如我们称呼日本人为“倭寇”、“鬼子”、“小日本”一样。
电影《南京、南京》英文名为“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讲叙一个城市的生死存亡的故事,以一个日本士兵在战争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完成了故事的主题立意,表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特别是日本人)。导演说“南京!南京!更像是一句口号,就虎!虎!虎!一样,表达一种力量”,《南京、南京》大部分拍摄工作都在搭建的南京城内完成,达到了景片的效果。
而《拉贝日记》是以拉贝本人为故事主要表现对象,以成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并在安全区内保护南京市民为故事主要线索,通过一系列穿插的情节,表现了拉贝的光辉形象,同时,控诉侵华战争的惨无人道。
《拉贝日记》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南京、南京》也努力设置了情节,如慰安妇、小姐投诚等一系列小高潮,却没能找到一条贯穿这个电影完整的情节脉络,片中唯一的男主角刘烨扮演的国民党士兵陆健熊在前40分钟就被日军咔嚓掉了,剩下一个小鬼——小豆子,小豆子的不死和如花绽放的笑颜甚至让我感到那句“中国不能亡”有丝丝的寒意。
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姜淑云女士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故事发展的接力棒,可惜的是,也在最后时刻光荣牺牲,没能完成最终的接力,她被善良的角川一枪赐死。听说陆川导演在未删节版本里为两人设计了爱情戏,不可谓不用心良苦,这让我同时想起了《拉贝日记》里犹太裔的男二号罗森和琅书之间的谈情说爱,它不仅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张力,更像是画蛇添足,张静初在电影《拉贝日记》里纯属多余。
合理的情节设置,应该是商业故事片必须具备的,情节上的串联让观者找不到认同的价值取向,这只能说明导演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