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预告片,还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至少可以由一个外籍人士将中国这段血腥的历史告示全世界,然后至少引起那么一点点的共鸣,甚至奢求对死难中国人民的些许怜悯,就像类似《辛德勒名单》、《钢琴师》对犹太民族的遭遇一样,不过所有的一切美好的幻想在我看完之后全都轰然倒塌。糟糕的编剧,糟糕的剪辑,糟糕的台词,糟糕的表演,隧组成了一部糟糕的电影。

影片以时间正序的方式展开,这符合日记形式的故事逻辑,本来无可厚非,可导演偏偏在2个小时的影片之内揉捏太多的人物,结果对拉贝的人物表现有所欠缺,或许导演是想通过其他角色人物性格的不同,来烘托拉贝的高大形象,可其他人物的角色实在是在性格张力与矛盾冲突性上缺乏一种绞力,平淡无奇,因此即没有刻画出拉贝伟大救赎者的形象,还使得整部影片沦为一部变相的历史记录片。拜托,我们看历史题材的电影,除了历史真相之外,还需要看到鲜活的人物性格以及戏剧张力。

一个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的心理斗争极其变化,二是外部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而想要很好的打造一个东方辛德勒这样的救赎者,就应该深度刻画战争事件的残酷性,受难民族遭受屠杀的恐惧性,以及敌人心理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立体的勾勒出救赎者的艰难和不易,从而拔高整体形象。也会让观众更加的感动和理解人的本性。然而,在影片里所有的桥段都如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根本么有让我感到战争带来的一丝丝恐惧,因此拉贝的做法也么有深深的打动我。

而且我觉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白痴的桥段,让人苦笑不得,有好几次让我快进的冲动。首先是拉贝用德国纳粹党党旗拯救厂区工人的那一幕,当飞机飞走后,所有人群的欢呼雀跃,突然间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看日本侵略中国的电影,怎么那些人都感觉不到一丝战争的阴影?还有在安全区内的女子学校,学生竟然还在正常上课,并且下课的时候还有说有笑,谈笑风生,真不知道这些人当时他们的其他民族同胞正遭受着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中途还跑出个叫琅书的女子,我看就是编辑安排的花瓶一个,除了养眼之外,真是一败涂地,难不成导演想搞一出战争期间的旷世悲凉的跨国爱情故事不可?看到这里真不明白导演你想要烘托什么?还有更傻的在后面,我一直不明白琅书既然在安全区内,为什么不能够安排她弟弟进来?非得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跑出安全区去送吃的?难道就是为了后面那一出更傻帽的?竟然乔装成日本军官一本正经的在最危险的时刻从最危险的人身边经过,起先我还以为会有智取日本人的一幕,结果没有任何防备和办法的冲过日本人把守的关卡,还把危险带进了女子宿舍,真不知道那个叫琅书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傻帽的做法?怎么好意思把自己的危害带给同寝室的同伴?其实明明可以选择躲避或者等其他好的时候再进安全区的。真是啼笑皆非。

另外,影片对战争的残酷性实在缺乏描绘,其实导演你大可不必担心中国人民的观赏承受度,反而让我觉得即没有展现拉贝这个救赎者的形象,还让我觉得这里面有种讨好政治边缘的嫌疑。有一个司机张被砍头的桥段,其实也很傻。张与一个日本军官发生口角之后就被砍头了,没有详细的铺垫与陈述,缺乏对日本军人对待普通中国老百姓生不如死的残酷性,而只是让观众接收了一个结果,完全不过瘾。还有就是这之后拉贝挑选20个战俘当作补偿的那一段,那个假装自己会懂德语的青年出列之后,竟然没有被日本人枪毙或者砍头,真是让我觉得这对日本人是一种虚伪,本来完全可以把这为青年拉出去,然后大刀砍下,这不人家日本人刚好在进行看人头竞赛么?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反而表现出一种仁慈了?真是操他妈的虚伪。

还有就是反派的角色越复杂,越体现人性的扭曲,就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正邪的差别以及角色的力度,于是导演也安排了类似《辛德勒名单》里阿蒙·戈特角色的日本军官少佐。可惜少佐的心理挣扎不够强烈,表现的不够丰富,应该再加入一些日本军队内部对少佐的猜疑和惩罚,这样,人性才会得以共鸣和张扬。

这电影纯粹就是一部商业娱乐片,还打着以国际眼光来看南京大屠杀事件,其实,我就觉得你很扯,拍不出好电影还偏用“国际眼光”来糊弄中国人民的情感,愚弄中国人的智商,你Y就是在扯淡。

告诉你,别那别拿纯净水当五粮液!


拉贝日记John Rabe(2009)

又名:约翰·拉贝

上映日期:2009-04-29(中国大陆)片长:134分钟

主演:乌尔里希·图库尔 丹尼尔·布鲁赫 史蒂夫·布西密 张静初  

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 编剧:佛罗瑞·加仑伯格 Florian Gallenberger

拉贝日记的影评